儿子,“偏激”是你最不爱听爸爸说的词儿之一,爸爸能理解。你“自己并不偏激”的感觉是正常的,因为在你这个年龄生理和心理必然就是这样。不过,上了高二你开始进入一个真正有竞争(为高考)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会在你今后的人生中延续),需要一些更深的感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甚至是冲动。
就拿同老师的关系来说吧,你喜欢思想有深度、知识渊博且不古板的老师,喜欢宽松的启发式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没错。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你无法自己选择,包括成年人也无法做到这点。学校在搭配师资力量、组合教学小组的时候,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力求使其合理和有力,当然标的物是两年后的高考升学率,而且在一个班级里要有普适性。学校不可能也不能为每一位学生量体裁衣,起码在十来八年里无法看到这样的前景。所以,无论哪个教师组合,总会有一个甚至几个老师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也就是说,不论在学校还是社会,永远不会有理想状态特别是自己期盼的完美环境存在,而这一切每个人都必须面对。
面对一件不合心的事情,不只是对抗一条道可走。比如说,选择抵制或者冲突的方式来对待,放弃对某门功课的兴趣就是十分不可取的方法。如果对抗于事无补甚至对自己不利,能不能换个角度来看呢?比如适应、调整等等,因为思想“剑走偏锋”的结果往往是击不准目标,更有甚者是击伤自己。所以说,你要学着发现,发现你不喜欢的老师身上也有闪光点,也有值得你学习的长处,择其优为己用不是也很有意义吗;你要学会适应,适应你不喜欢的环境,适应你不喜欢的方式,兴许这里面有你最最需要的东西。
心平就气和,气和则不偏。不偏的时候,往往视角最大、视野最广,你会对人生、社会乃至自己的选择有新的感悟和新的收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