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搞不清作者的书很多,被儒家奉为五经之首的《尚书》,大概是最早也最有名的一本。《尚书》原本直截了当称为《书》,汉代独尊儒术后尊称为《尚书》,又叫《书经》。这本记载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的书能够流传到现在,实属不易!
据历史上著名学者考证,《尚书》在先秦时就有定本。到汉代,出现了两个传本。一个叫今文本。据说是秦朝的博士伏生,在秦始皇焚书时偷偷将《尚书》藏在墙壁里。汉惠帝取消禁书令后,伏生找了出来,却只剩下二十九篇了,想必当时保存技术有限,竹简或腐坏或散失了大部分。伏生据此讲学,他的学生用当时已经通行的隶书来书写,所以叫今文本,也叫伏生本。一个叫古文本。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喜欢盖房子,自个儿地方不够,就去强占强拆邻居孔子的故居,于孔府墙壁里挖出了《尚书》,是个四十五篇的本子,因是蝌蚪文写的史称“古文本”,得之于孔家墙壁又叫“孔壁本”。
西晋永嘉之乱(311年)后,这两个本子又找不到了。直到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zé)向朝廷献出一本孔安国的《孔传古文尚书》,共有五十八篇。除其中三十三篇与伏生本二十八篇相同外,多出来的二十五篇后来叫做“晚书”。到了宋代,吴棫(yù)开始怀疑“晚书”是伪作,朱熹赞同其意见。明代学者梅鷟(zhuó)也指出“晚书”为伪作,清代的闫若璩(qú)潜心研究二十年,认定“晚书”确系伪作。
可以看出,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与“伏生本”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大概其只有的三十三篇。于是有了些想法:
第一,今天传世的古代书籍,是否原本大多已不可考。就像《尚书》,史料中能考证的最早本子也是秦时的“伏生本”,还在西晋的战火中流失了。东晋发现的“孔传”本,二十五篇已被确认为伪作,其余的是否原汁原味已不可知。
第二,今天传世的古代书籍,是否真实记载了历史需要打个问号。历史往往是为帝王将相立传,记档的人写史的人都是官儿,即使再正直也得听皇帝的招呼,弄些春秋笔法就不错了,否则你写的书压根就出生不了。后世的统治者对不利于王朝的书籍往往一把火烧而了之,剩余的也由御用文人(当然是些文化名人)大加删改,到清朝更是登峰造极。再加上孔丘那样的一些大专家大学者从自己的立场、自个的好恶来解读、删批,谁能说清楚此书是彼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