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伪调控”房地产推动房价

(2007-06-27 02:34:02)
                       伪调控”房地产推动房价

    《国六条》、《国八条》、八部委联合文件、增加税种、建设部严查、......。

     围绕暴利而又黑幕重重的房地产市场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个又一个措施进行调控,似乎下定决心加强整治房地产市场。然而,迄今为止房价不仅不在平稳的价格上运行,仍在大幅度上涨。据权威部门发布消息,5月份北京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6%,其中普通住宅价格增长最快,5月份普通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1.6%。而今年以来,深圳市商品房价格逐月上涨,5月份全市商品房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14223元,比4月份上升22.86%。厦门、北海等城市房价也大幅度上涨。

    种种迹象表明,出台的种种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房价仍延续此前疯狂上涨的势头。最新出台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再次成为“雷声大雨点小”轰轰烈烈的闹剧。

    一次又一次的宏观调控成为“空调”充分说明政策措施的面对房地产市场的软弱无力,也反映了政府已经很难驯服房如脱缰野马的地产市场。

    这在中国的发展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地起到效果,但是基本上能够很快达到预期目的。而宏观调控的威力却在房地产市场中一次又一次的失灵。

    如果分析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两个主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矛盾之处,就不难理解这种失灵的必然性。

    首先,调控政策一出台就体现了制定者的矛盾心态:既怕房地产降温影响发展,又怕房价过高形成巨大泡沫造成严重后果,在政策中体现了鼠首两端的特征。在宏观调控政策上采取了两条重要的措施:一是紧缩银根,对房地产及固定资产投资过热进行限制。另一个是加强管理土地出售,缩小土地出让规模。这两点后果都是减少房地产的供应量的。后来国务院有关领导提出了要加大房地产的供应量,对这两点措施进行了一定的修正。

    按着一些人的说法,房价之所以过高,是因为供应严重不足造成的。房地产是否供应不足,中央政府部门没有正式结论,基本上都是体制内一些专家学者分析的结果。如果真是供应不足,按理就是应该加大投入,盖更多的房子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是,政策的导向却是反向的。一方面想稳定房价,不希望房价疯涨,一方面又限制房地产投资。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制定的政策必然难以奏效。政策的初衷也就是想挤出不良投资,提高资金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但结果却推动了房价。因为这样土地价格进一步上涨,无形中给开发商提供了一个抬高房价很好的借口。而在资金方面的控制,基本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因为金融机构在实际中并没有执行这个政策。

    第二,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发上结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对中央政府的要求阳奉阴违。近日,有房地产商自爆黑幕:“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地方政府是不可能真正落实中央政府的调控措施的,而是或明或暗地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日前,笔者参加了京城某家房地产商举办的一个活动,这位开发商向记者透露,他们和当地政府关系非常好。实际上,没有哪个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关系不好的。而这个“关系好”一词蕴含多少丰富的内容只能凭人们想象了。反贪局或司法机关似乎对这种“关系好”现象永远也不感兴趣,让他们一直好下去。

    除了地方政府外,金融机构也是幕后推手。据上海证券报6月25日报道:近期房价飙升速度全国第一的深圳市某国有银行房贷中心人士作了如下表述:“现在的房贷业务多得都做不过来”;“单月房贷业务已超过1万笔,每月房贷额达30亿”。深圳人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到今年5月底,深圳个贷余额比去年底增加411.2亿元,其增幅比去年全年的增幅还要多100多亿元。 上述提供的数字包含的多少是正常的房贷,多少是用作投机炒房,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看这个案例,6月18日,中国银监会宣布对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8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行政处罚,其中,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建设核电站为由,累计从交通银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共计51笔金额23.66亿元,将其中的6.12亿元划入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有关联关系的房地产企业。

    可见,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也处在房地产的漩涡中心。

    除此之外,再加上房地产商捂盘惜售、发布虚假信息、进行炒作等等种种违法行为,房价如果不上涨就是咄咄怪事。

    正是因为存在着上面的因素,多次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空调,成为“伪调控”。房地产市场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直接影响着政府公信力。如果宏观调控一次次成为“空调”或“伪调控”。那么除了经济方面的影响外,对老百姓的心理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心理影响造成的后果甚至大于经济方面的影响。因为它关系到政府的形象问题,这是一个很严肃的政治问题。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加强调控力度,达到预期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