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萧钢构天价合同折射两重缺陷
(杜文/文)近日,名不见经传的上市公司杭萧钢构因300亿合同及其股票的十个涨停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短短的十几天内,杭萧钢构制造了股价连续十个涨停的传奇。也因这种传奇,3月22日,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在历史上首次因股票异动而对杭萧钢构展开立案稽查。
至今,杭萧钢构合同事件仍是扑朔迷离,迷雾重重。如果事件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上市公司获得300多亿海外天价合同,还不至于引起人们如此大的兴趣,关键是还涉及到一个神秘的、坊间流传着种种传说的、在香港注册的中国国际基金公司。事件元素如果到此为止,已经是足够吸引人了。但令人惊奇的是,事件还牵扯到安哥拉这个曾经内乱不止的国家。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些要素神秘面纱仍没揭开,合同到底是真是假?是否有人操纵?中国国际基金公司真相如何?安哥拉是否有这么大的项目?....目前这一切仍都是问号。
正是如此,围绕杭萧钢构天价合同出现了种种猜想。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杭萧钢构天价合同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是庄家操纵引起股价大幅度上涨,从而达到在二级市场上圈钱的目的。但是,杭萧钢构已经出向公众具有一定说服力的合同文本,并在公司公告中表明公司正在为这个履行这个合同作各种准备;同时,在公司的公告中也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整个信息披露过程也是中规中矩。
事实上,人们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背后的神秘公司、合同的真假等问题,而是杭萧钢构合同是不是一个陷阱,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背后是否存在一些人操纵的可能。
其实,杭萧钢构和同事件折射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两重缺陷:一是宏观层面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方面还不完善;二是上市公司在信息保密上也缺乏严肃、认真管理。
目前,中国股市火爆,出现涨停背后,主要原因并非公司业绩的增加,而是各种关于并购、重组的传闻。而一些投资机构和投资者热衷于这些打探这些传闻。种种传闻成了股价的晴雨表。这表明很多投资者是非理性的,抱着赌博或侥幸的心理在股市上搏杀,总是希望能在股市中一夜暴富。有专家一语中的地指出,即使一些传言属实,一些公司的股价涨幅也超过了基本面,其中投机的成分非常大,就看“击鼓传花”最后一棒交到谁的手里了。
本来,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就影响着股票的价格走势,另外,又存在着严重非理性投资现象。这就为上市公司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前几年,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在股市圈钱,不惜铤而走险,发布虚假信息,典型的有银光厦、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它们通过虚构利润及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粉饰业绩,以最终达到抬升股价的目的。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此次杭萧钢构发布巨额合同公告时也表示合同的履行存在不确定风险,业绩增长并不确定,提醒投资者注意潜在风险。业内人士认为,航萧钢构在公布信息过程还是符合规矩的。但在合规矩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出现种种五花八门的猜想?并不能打消人们对操纵的担心呢?这说明中国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方面还存在着漏洞和缺陷,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因为符合逻辑的结果是,上市公司中规中据地发布有关信息会让投资者清楚地明白事件的真相,而不是雾里看花,处处谜团。显然,杭萧钢构这次发布信息没有做到这一点。
另外,如果合同的完全是真实、可靠的,不存在人为操纵的可能,那么也并不能说明航萧钢构在这件事情上处理是妥当的,因为在合同披露之前,股价就已经大涨,这表明杭萧钢构并未做好信息保密工作,信息可能在披露之前就应经泄露。说明公司内部的信息保密制度及保密措施仍不严密。
可见,无论是在信息披露制度上,还是上市公司在对待保密和披露信息上,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上市公司,对于信息披露做到严肃谨慎是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