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阳谷县阿城镇王庄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阿城故城始建年代不祥,春秋时期已属齐国西边的重镇。直到汉代三国时期,均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晏子治阿”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地。城址呈圆角方形,边长2公里,周长8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城墙东南角和北城墙保存较好,其他部分城墙略高于地面。东南角城墙保存长约250米,地表上高度达14米,地表下2米有余,宽近30米。城墙断面反映了城墙结构,由主体城墙和后期补筑而成。主体城墙为板筑棍夯,夯层平整,厚6-10厘米不等。
补筑部分位于城墙内外皮处,夯质更好。此段城墙利用了大汶口、龙山时期文化堆积,夯土内含有这时期的包含物,土呈灰色,且主体城墙叠压在龙山时期夯土上。北城墙西端现存高达12米,夯质结构同东南角,也利用了早期文化堆积。
在春秋城的东部为龙山时期城址。城墙部分被春秋时期城墙占压,现存长约56米,宽12米,高约2米。城墙为黄沙土夯筑,质地坚硬,夯层不明显。有一灰坑打破城墙,出土了大量陶片,以红陶片为主,灰陶片次之。从器型上看分属大汶口时期和龙山早期,说明城墙筑于龙山早期或更早。其文化特征与城子崖龙山文化有一定差异,有中原龙山文化的因素。http://www.100029.cn/UploadFiles/20101206150129551.jpg
阿井位于阿城中心,圆形,为青砖砌筑。东汉时期就已存在,其水清冽,用以熬煮阿胶。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阿水》载“东阿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者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梦溪笔谈》、《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光绪年间在井上修建六角亭,并立有碑刻。
http://img3.iqilu.com/newbbs/attachments/month_1101/20110113_9612745c76ec1eb26t3o9z3T.jpg?541
【相关链接】晏子治阿
春秋齐景公时(前6世纪末),晏子(名婴,字平仲)为东阿(今聊城阳谷县阿城镇)宰。三年间,景公听到很多人说晏子的坏话,想罢免他。晏子说:“我知道错在哪里了,让我再干三年吧。”景公遂叫晏子继续治阿。又三年,果然听到的都是说晏子好,景公要赏赐晏子,晏子说:“这赏我不能受。”景公问原因。晏子说:“我第一次治阿,惩淫戒惰,按法办事,不徇私情,不事权贵,因而得罪了一些人,他们在你面前净说我的坏话,因而你认为我把事情办糟了。后来,我改变了主意,对淫民不管,对惰民不问,决狱照顾权贵,见了贵人卑躬屈膝,所以他们又净说我的好话,传到你跟前,又认为我干得好了。其实,罚者正该赏,赏者正当罚。所以,现今的赏赐,我不能受。”由此,齐景公知晏子贤能,任以国政,用为齐相http://img3.iqilu.com/newbbs/attachments/month_1101/20110113_e22a91f73bda7809GIiRZcGr.jpg?468
关于曹植任东阿王时的地望,不是今天的东阿县城——铜城,也不是明清时的东阿县城——今平阴县东阿镇,而是地处阳谷县城东北五十余华里的阿城镇西。臧励和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东阿县”条记载:“春秋齐柯邑……秦时谓之东阿。汉置东阿县。故城在山东阳谷县东北五十里,即今阿城镇,宋徙废。”根据考古调查获悉,春秋、战国至北魏时期的东阿县城(春秋称柯,战国称阿,秦汉以后称东阿)故城遗址,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王庄附近。故城遗址呈圆角方形,边长约2000余米,周长8000余米。城墙的东南角和北城墙保存较好,其它部分城墙略高于地表。东南角城墙位于王庄村西,现存长约250米宽约30米,地表以上高约14米,地表以下约3米,当地俗称“城岭子”,城墙主体为版筑棍夯,夯层平整清晰。北城墙位于于庄村南,西端一段城墙现存地表以上高度约12米,宽度约30米。从目前在遗址上发现的文化遗物来看,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说明东阿故城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从文献资料记载上来看,在这里曾发生过“晏子治阿”、“齐王烹阿大夫世纪”、“尹子奇治阿”、“曹刿劫盟”、“程昱两度守东阿”等历史事件,说明东阿故城遗址历史文明悠久。这里就是曹植任东阿王时的地望。
|
|
现在遗留下来的城墙有三处,一处为东南角转角处,城墙上种满了桃树,九十年代建了烈士纪念碑亭,还有一处迁葬的烈士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