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吴佳瑛老师活动有感
(2011-10-25 13:15:27)
标签:
教育 |
分类: 培训工作 |
从我个人认为,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转变是正确的,应该是幼教发展最终的趋势,其实国外早已在这条路上前行了,它的好处就是会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孩子的思维会无限度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幼儿学习的顺序问题。在注重教法的研究中,我们往往会先思考老师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可以让这个活动的目的达成,如果孩子达不成,我可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他跳进我预设的策略中,孩子的学习往往在正确知识之后;如果是研究学法,那么应该先研究孩子们要获得这些知识时,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或习得障碍,然后再去思考,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去跨过这个坎,也就是孩子的学习在正确方法获得之前。在这样的两种思考中,似乎只是思考顺序的不同,其实隐含的却是理念的不同,在前者中,更显现老师的强加性,更注重结果,而后者,必须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更注重过程。
比如这次吴老师的《认识温度计》,可以说这个教材应该在很多年前,我们都曾经上过,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重点往往会放在认读温度的方法上,一般会先将方法告诉孩子,然后让孩子实践跟进,应该说这样的流程没有问题,但是,到最后还会有一部分孩子读错。又想起数学活动《测量》,也是如此,我们将测量的方法告知孩子后,让孩子自己尝试,但孩子也会出错,面对如此的问题,我曾经非常困惑,不得知原因在何处。直到后来观看了上海一位教师执教的《测量》,我终于茅塞顿开,原来我们的区别在于,在方法的习得上,我们强调的是方法,而上海的老师强调的是习得,方法是一种规范性的操作,习得是对操作的突破,需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孩子获得此方法的每一步的症结点,然后逐一突破这些症结点,最终掌握方法。在认识温度计中,获得认读方法的症结点就在于要了解这些刻度线,并知道长短不一的刻度线代表的含义(1、5、10),如果孩子区分了这些,那么认刻度就不在话下了;测量也一样,对于孩子而言,测量的难度在于开始处齐、测量工具直、测量移动连,这些问题突破后,孩子的测量就不会再有问题。当时,我还不能概括这样方法的不同,但今天,被郑艺老师一点,的确,这就是教法与学法的区别,我们研究更注重教师的教法,而后者已经转向为孩子的学法了,因为侧重点的转移,结果呈现也就不同了,所以我们不但要研究教法,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