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吴佳瑛老师活动有感

(2011-10-25 13:15:27)
标签:

教育

分类: 培训工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幼教也在迅速的发展着,特别是上海,尤其走在了幼教改革的前列,二期课改应该给了老师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让孩子们也受益匪浅,走到了现在,应该说上海的二期课改已经走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因此每次他们的培训也总能带给我们一些感悟和冲击,特别是来自于一些名师的活动。这次,有幸再次聆听了吴佳瑛老师的活动,说实话,每次聆听专家的活动,总是感觉自己的眼睛、耳朵、手不够用,即使在有教案的情况下,还是记不过来,因为精彩之处实在太多,每次在课堂上,总是感觉专家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如此轻松、如此自然,她们总是不放弃一个的回应着每个孩子,而又如此巧妙的将所有的回应都指向自己的教学活动,细细想来,其实在看似轻松的背后,倾注了她们缜密的思维和充分的准备。

    一、从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

    专家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孩子之间总是能够很好的互动,总是能够很好应对孩子们出现的各种问题,而这一些互动给我们的感觉,是即时性的,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叹就是专家的教育技能的娴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其实细细想来,不完全如此,很多互动的背后,更多的应该是她们观念的转变和分析的透彻。正如郑艺专家点评时所说,她们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研究教法逐渐转向研究孩子的学法。

从我个人认为,我觉得这样的一种转变是正确的,应该是幼教发展最终的趋势,其实国外早已在这条路上前行了,它的好处就是会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孩子的思维会无限度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幼儿学习的顺序问题。在注重教法的研究中,我们往往会先思考老师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可以让这个活动的目的达成,如果孩子达不成,我可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他跳进我预设的策略中,孩子的学习往往在正确知识之后;如果是研究学法,那么应该先研究孩子们要获得这些知识时,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或习得障碍,然后再去思考,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去跨过这个坎,也就是孩子的学习在正确方法获得之前。在这样的两种思考中,似乎只是思考顺序的不同,其实隐含的却是理念的不同,在前者中,更显现老师的强加性,更注重结果,而后者,必须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更注重过程。

比如这次吴老师的《认识温度计》,可以说这个教材应该在很多年前,我们都曾经上过,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重点往往会放在认读温度的方法上,一般会先将方法告诉孩子,然后让孩子实践跟进,应该说这样的流程没有问题,但是,到最后还会有一部分孩子读错。又想起数学活动《测量》,也是如此,我们将测量的方法告知孩子后,让孩子自己尝试,但孩子也会出错,面对如此的问题,我曾经非常困惑,不得知原因在何处。直到后来观看了上海一位教师执教的《测量》,我终于茅塞顿开,原来我们的区别在于,在方法的习得上,我们强调的是方法,而上海的老师强调的是习得,方法是一种规范性的操作,习得是对操作的突破,需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孩子获得此方法的每一步的症结点,然后逐一突破这些症结点,最终掌握方法。在认识温度计中,获得认读方法的症结点就在于要了解这些刻度线,并知道长短不一的刻度线代表的含义(1、5、10),如果孩子区分了这些,那么认刻度就不在话下了;测量也一样,对于孩子而言,测量的难度在于开始处齐、测量工具直、测量移动连,这些问题突破后,孩子的测量就不会再有问题。当时,我还不能概括这样方法的不同,但今天,被郑艺老师一点,的确,这就是教法与学法的区别,我们研究更注重教师的教法,而后者已经转向为孩子的学法了,因为侧重点的转移,结果呈现也就不同了,所以我们不但要研究教法,更应该注重孩子的学法。

    二、从注重个别孩子的学习转向对每个孩子的回应

    也许就是因为更注重了学法,所以吴老师对孩子的回应也从个别转向了全体,只要是孩子们的想法,她一个也没有放过,一个也没有放弃,即使那些想法是幼稚的、错误的,她也都给与积极回应,这不但是老师的素质,更体现了老师坚实的基本功和充分的准备。很多不经意的回应,其实都是老师在事先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对于孩子的深刻了解,让她们知道,在进行教学时,孩子的困惑在哪里,会有怎样的状况出现,对于这样的状况,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去回应,就是这样的预设和思索,让她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对自如,而且自然顺畅,再加上她们巧妙的教育技巧,让回应到处生花。同时,这样的回应也很好体现了名师们的教育观念,“一个也不放弃”,我们总是口喊要注重孩子的个性差异,要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要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思维,但是回归到实际教学中,当孩子的想法跑到老师的预定圈外时、当一些不和谐音符出现时,但个体差异真正呈现时,我们就慌了,我们就急了,于是这些真正成为了口号,因此,我们的回应永远只给那些在老师的预定圈内的孩子,我们有这样的理念,但我们缺乏理念转变为行动的坚持,因为缺少了这份坚持,让我们的回应技能前进缓慢,这就是我们与名师的差距。

    培训时间不长,但带给思维的冲击很多,只是提醒自己,在思维冲击后,不要让时间冲淡,化为对自己行动的指引,付诸行动,促进自身的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