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十二金钗之薛宝钗讲稿

(2010-12-13 10:29:36)
标签:

宝玉

薛宝钗

宝钗

黛玉

脂砚斋

红楼梦

曹雪芹

新红楼

红学

石头记

分类: 红楼梦十二金钗

     今天讲金陵十二钗的第二名,这可以说并列第一的薛宝钗,宝姐姐。我今天想和大家说的就是宝姐姐的名义、原型、黛钗优劣,黛钗的本质及黛钗的多面性。和最后他的结局。

  

http://s1/bmiddle/54e924ebh75868e38d1f0&690



http://s11/bmiddle/54e924ebh97418eb046fa&690



http://s6/bmiddle/54e924ebh75868e5a8945&690



  

薛宝钗这个名字寓意曲包。薛姓寓意不多,但也有几种解释:薛性,有贱阴之意;“薛”之寓意亦有几解:“宝差也”,一解;差错,二解;与玉为敌为匹,三解;夫妇离异,四解;死别,五解;另外还有俗物之象征意义。对“薛宝钗”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拆宝开”之说,一是“仙草”之说。《红楼梦》中的人名,除了各有寓意外,两个或几个名字之间又有寓意,宝钗与宝玉、黛玉、妙玉名字上的关系及寓意也有个别论述。

薛宝钗的命名,也符合他的思想、性格、品行。精心雕琢和打磨,才成了宝贵的妇女的头饰金钗的,命名之意是薛宝钗原本也是一个“水做的骨肉”的好女孩,但由于他的父母为他定制的最初的人生追求是竟选宫中郡主人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所以,他较之于一般的女孩,较早较深地经受了封建传统礼教的系统教育,并已经具备了很完美的符合封建传统美德的贤孝才德,这就使他的一切言行都带有极强的世俗功利性,因而他待人接物,总是胸有城府,老成练达,感情深藏不露,上下左右应付裕如,显示出了惊人的异常于同龄女孩的早熟。正因为他具有封建社会贤妻良母的所有才德,所以作者以古代妇女的代称“钗裙”之首字“钗”来命名之,而这个“钗”字,又是妇女插于头顶之饰物,更可见其独占鳌头之意,这显然又意指薛宝钗为最符合封建礼教的妇女典型。又因为他具有的德才,大则可以安邦定国,小则可以相夫教子,在贾府的女性中,能力不让最为出众的凤姐,而才华则远离其之上,故而以“宝”冠之,意指德才压群芳,是钗(妇女)中的最为出类拔萃者。再者,小说中女孩的命名都是云、琴、春、桂、画、屏、月、霞之类的自然素雅之物,显示了女孩儿的水做的骨肉的天性,而且也极富雅致的情调,独宝钗是以显赫之宝贵饰品为名,又是出于诗书之门的大家闺秀,以此为名,实在是俗不可耐,因此命名的褒贬之意也不言自明。极富意味的是,林黛玉之“黛”与薛宝钗之“钗”,皆为妇女化妆之物,不同的是,钗为头饰,黛为眉饰,头饰显示的是荣华富贵,是愈贵重愈好,追求的是外在的美,眉饰追求的是天然之美韵,是对自然的美化,是愈自然愈真实愈好,这与二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十分吻合的。二者又都处于饰物的最高处,因而二人可视为两种类型女性的典型代表,但裙钗为一般妇女的代称,粉黛却是美女之代称,褒贬臧否之意也是非常明显的。

宝钗者何?宝差也。谓贾母、王夫人以宝钗为宝,识见差谬也,贬之也。薛雪也。有阴冷之象。林遇雪,则无欣欣向荣之兆,而有萧萧就萎之忧。然雪虽虐林,而有晴雯小照于林间,犹有和煦之景,晴雯去而林无生气矣,故晴雯为黛玉小照。

宝玉,作为一个词,他的第一种构词方式是联合式。“宝”是名词性构词成分,“玉”也是名词性构词成分,他们并列组合,构成联合式词,意思是宝和玉。这一构词方式和意义,作者的匠心所在是把宝、黛、钗三人的命名联系起来,即把宝玉两个构词成分分别上联宝钗下联黛玉,或者说把宝钗的“宝”黛玉的“玉”合而为一。宝玉是合钗黛之名;钗黛是分取宝玉之名。在脂批中常见“二宝”、“二玉”的简称,“二宝”就是概括宝玉宝钗的“宝”,“二玉”就是概括宝玉黛玉的“玉”。甲戌本第一回贾雨村中秋题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下批语“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二宝合传”,指本回开头写的木石前盟。此条脂批可以说集中概括了脂砚斋对此类构词方式的认识。所谓合传,是指相关人物事迹合写的传记。“二玉合传”、“二宝合传”,明显地是从三人命名上抽取相同的成分构成,“二玉”对黛玉说,是抽取其下字,“二宝”对宝钗说,是抽取其上字,二玉、二宝对宝玉说,既是抽取其上字,也是抽取其下字。脂砚斋这样分合宝玉、黛玉、宝钗的命名,也许就是着意点染三个主要人物在命名上的联系吧!贾宝玉之名,镶了宝钗和黛玉之名。宝者,宝钗之宝也,玉者,黛玉之玉也,因而宝玉的一生,宝玉的婚姻爱情,注定要围绕着这两个女孩历尽悲欢了。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拟薛宝钗此姓名还有另外的深义,即“薛宝钗”的另一含义是一株“仙草”。“薛”字的本义,便是一种草名,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写楚国使者子虚向齐王描绘梦泽之盛时说道:“其高燥则生葳菥苞荔,薛莎青。”《昭明文选》郭璞注引张揖曰:“薛,蒿也。”那么,什么是“蒿”呢?蒿”,又名“萧”,即《诗经》中所写之“苹”。《诗·小雅·鹿鸣》: 线下姑, 野之苹。”东汉·郑玄《毛诗传笺》:“苹,萧也。”《尔雅》卷八“释草”中也说:“苹,萧。”晋·郭璞注:“今蒿也,初生亦可食。”吴·陆机《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中,对其形状及功用作了具体描述:“苹,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解释说:“苹,即陆生之皤蒿”,“曰,曰萧,曰荻,皆老蒿之通名,象秋气肃之气。” 

 

由上可见,“薛”字之本义,乃生长在“高燥”之地的一种蒿草。“雪”,系其谐音,并非本义。 

 

     那么,“宝钗”又系何物呢?具体言之,是一种“石草”,原名“石斛”,又名“金钗、“宝钗”,全称“金钗石斛”。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第二十卷草之九“石草类”中称:“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盛弘之《荆州记》云:‘耒阳龙石山多石斛,精好如金钗’,是矣。”梁·陶弘景注《名医别录》曰:石斛“生石上,细实, ;姨牢种?色如金”。唐·苏颂《图经本草》云:金钗“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茎似小竹节,节间出碎叶。……惟生石上者为胜。”由上可知,“宝钗”系一种“石草”,全称“金钗石斛”,可入药。而在湖北神农架山民中,则将“金钗”视为一种“仙草”,至今还流传着“神鼠护仙草”的传说。在湖北神农架林区海拔1600米的高山山石间,生长着一种中草药——“金钗石斛”,由于具有“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神农本草经》)等功效,当地药农争相采摘。采摘的办法是:药农先在崖顶选好一株大树,将绳的一端牢牢拴在树上,另一端拴在自己腰间,然后放绳而下,在悬崖山石间寻觅、采摘。令人不解的是,每当此际,往往有“飞鼠”从天而降,咬断绳索,使  农坠崖而亡。故此,当地山民认为“金钗”是一种“仙草”,“飞鼠”是“护药神鼠”。实际上,飞鼠的上述举止,并非无因,只不过当地山民不明其故罢了。飞鼠,即飞,又名鼠、夷由、飞生,俗称鼯鼠、飞鼯。外形似松鼠,前后肢间有宽大的薄膜,生活在高山树林中,能利用四足及尾间的薄膜在山林间滑翔。《山海经·北山经》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汉·张衡在《南都赋》中写道:   隐酤酉杵渖?飞栖其间。”《昭明文选》李善注引张揖曰:,飞鼠也。”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写道:“玄素雌, a。”《昭明文选》郭璞注:,鼯鼠也,毛紫赤色,飞且生,一名飞生。”飞鼠之所以袭击药农的原因,是因为飞鼠多栖于高山山林“金钗”之侧,且“飞而乳子”,误以为药农攀援山石,是为扑捉其“子”而来,为保护幼鼠,故有此举。正如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云:,鼠形,飞走且乳之鸟也。”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八卷禽之二中,引《尔雅》郭璞注亦称:“案郭氏注《尔雅》云:鼯鼠状如小狐,似蝙蝠,肉翅四足。……飞而乳子,子即随母后。”同时引唐·苏颂《图经本草》曰:“今湖岭山中多有之。南人见之,多以为怪。”正因为“南人见之,多以为怪”,故湖北神农架山民中,方有“神鼠护仙草”之传说。 

   综上所述可见,“宝钗”系一种生长在高山山石间,“茎似小竹节”,“状如金钗之股”的仙草。曹雪芹所拟“薛宝钗”其名,即含有“仙草”之义。 

  十二钗命名,各有喻意。曰林黛玉,读宁待玉;曰雪雁,读接案:宁待宝玉接案也。曰薛宝钗,读拆宝开;曰金莺,减名莺,莺读姻:拆宝玉开联金玉姻也。日史湘云,读是香群;曰翠缕,读翠侣:是香群翠侣也。曰秦可卿,曰兼美,言两美情皆可亲也。曰妙玉,曰槛外人,言妙遇陷害人也。曰熙凤,趋奉也;曰巧姐,巧语也;曰平儿,贫儿也:言趋奉之巧,如贫儿也。曰李纨,纨读完;曰兰,兰读难:言完人难也。曰元春,曰抱琴,前春抱情也。曰迎春,曰司棋,寻春私期也。曰探春,日侍书,探春事虚也。曰惜春,曰入画,惜春入化也。此十二钗命名之大凡也。

关于宝钗的原型,有十余种观点之多,有的是孤零零地提出一种看法,也有的是持论有据,略有论述。十余种观点无论是哪一种提出方式,之是提供了一种说法,并没有把宝钗的原型这一问题考索清楚,我试着探佚宝钗之原型,发现也是和黛玉必不可分的。

 曹雪芹就这样构思了《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至于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这问题尚难确切回答。但我们大致可以肯定他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恋人,因为甲戌本第一回页九眉批谓:“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可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确曾经历过爱情方面的巨大变故,方构思出绛珠仙子以泪还债的爱情悲剧。从作者对《红楼梦》中钗黛形象之构思推测,似乎曹雪芹少年时代有过一个恋人,由于某种原因(如家庭干涉、选为秀女或因曹家衰败而离散等)而未能结合,此女后为某显贵者所占有。作者始终不能忘怀其往日之痴情,故创造了林黛玉这个“情情”,以充分表现他没好纯真的一面;作者谅解了他因环境逼迫和自身性格中的弱点而致的“无情”创造了另一个封建淑女薛宝钗。当然,这两个人物都曾经过艺术虚构与夸张,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或者他们的合而为宜,与其生活原型的距离都已很远了。

  关于宝钗《红楼梦》中宝玉乃曹雪芹自况了。那么黛玉、宝钗都与宝玉时表亲,雪芹的表亲是谁呢?陈同礼《游馀识意》中有一段说:“雪芹与中表霓荪,髯年共侍邱棠乐孝廉函文,朝夕相伴,初谓梅竹无嫌,而霓荪偶自巾箱得王实甫《西厢》、元微之《会真记》,竟对雪芹怀慕恋意,欲效双文。”雪芹有句曰:“谓是无缘却有缘,如花妆琢忆髯年。”徐而慧,髥龄与雪芹共师事韩肖黎。年十五,随夫之扬州任,因相睽。心事犹迟一启齿,维扬闻道嫁罗敷!为绿绮咏也。

  他们两个人还和一位明末明初的一个奇女子有关他就是董小宛。宝钗与黛玉在大部分为各写小宛一节。惟宝钗之用机智,以擒纵手段为争宠地步,乃系别写元后和继后。其写法或离或合,要在读者细辨。谓两人合写一人,于第五回,亦有所据。太虚幻境薄命司所贮之金陵十二钗之册子,无论正册,副册又副册,皆以一图一赞,讽咏一人。而宝钗黛玉,却合一图咏。据载图绘为:“上面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一围玉带。又有一堆血,雪下一股金钗。”其咏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照此末句,即为咏宝钗,隐实指小宛也。玉带悬于林中,似高出树巅矣。(贾母的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亦可参看)其奈率为两株枯木何?野史有纪小宛之死为自缢,则玉带林中,或其隐词乎?黛玉之与小婉,其关合处尤多。请言其略:如小婉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绿之意也。小婉书名,每去玉旁,专书“宛”;故黛玉命名,特去宛旁,专名玉,平分各半之意也。且小婉苏人,黛玉亦苏人。小婉在如皋,黛玉亦在扬州。小婉来自盐官,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巡盐御史,即为“官盐”二字,谜语趣甚。小婉入官,年已二十有七;黛玉入京,年只十三余,恰得小婉之半。老少相形,抑亦谑矣。不特此也,小婉爱梅,故黛玉爱竹‘小婉善曲,故黛玉善琴;小婉善病,故黛玉亦善病;小婉癖月,故黛玉亦癖月;小婉善栽种,故黛玉爱葬花;小婉能饮不饮,故黛玉最不能饮;小婉爱闻异香;故黛玉雅爱焚香;小婉熟读楚词,故黛玉好似乐府;小婉爱《义山集》,故黛玉熟《玉溪诗》;小婉有《奁艳集》之编,故黛玉有《五美吟》之作;小婉行动不离书吏,故黛玉卧室有若书房。且小婉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故黛玉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之义,实从江妃二字得来。不然,闺人断无以妃自名名人者,盖有本也。况小婉实为贵妃。故黛玉不但有妃子之称,且现有妃子之服。又小婉着西洋褪红衫,人惊艳艳;故潇湘窗帧,独言茜纱,均有意关合处也。小宛姓千里草,黛玉姓双木林。天然绝对,巧不可阶。且黛玉之父名海,母名敏。海去水旁,敏去文旁,加以林之单木,均为梅字。小宛生平爱梅,庭中左右植梅殆遍,故有影梅庵之号,书中凡言梅者,皆指宛也。”

 

  我先讲讲宝钗为什么来到贾府,什么住进了大观园。宝钗来到京城是有自己的一个野心的,就是他要进宫入选。要达到自己对家族的关键作用,他的榜样是谁呢~?估计在书里是贾元春,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曹雪芹,要与他和杨玉环相比了。

 

   大家都想叫我先讲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我现在可以先概括一句话吧。黛玉明爱宝玉,宝钗暗恋宝玉,宝玉却只爱黛玉,但他们都不能获得恋爱与婚姻的自由。想知道为什么就要先了解薛宝钗是个什么人。

 

   我就先说说宝钗的多面性,薛宝钗其人如何?有一种看法以为他是伪君子暗藏奸计,谋夺了黛玉的良姻是个“反面人物”。旧时,“红评家”对他极为贬责,甚至一言一动,都是“杀机”可怕之至,可恶之极。“掉包计”的夺婚丑文,不过是续书者的所想的罢了。曹工的原笔在我看来,宝钗是一个很可悲悯的女孩,他的处境,比较黛玉、湘云,只不过多幸有个母亲在却有多着一个惹事闯祸的“呆傻”哥哥。

 

  他为人处事,样样令人佩服,和平厚道,大方正派,关怀别人,体贴尊长,还加上学识过人,才貌兼美。综而计之,大观园中,除颦儿可比,偏又合之,难得伦比了。他又有什么短处,就是过于“少年老成”了小小年纪,闺门中女儿,会那么“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就使人感到他太“成熟、世故”了。他善于做人,处事讨人喜欢,博人好评。他喜欢规劝别人,怜惜别人。他机警的避嫌自保,他不怨天尤人,牢骚恼恨。他的内心之苦,却不易为人所窥见。

    《红楼梦》的诗词可在比较中展现不同的人物性格。第七十回的柳絮词,薛宝钗的柳絮词就表现了宝钗的性格。宝钗是一个谙熟人际关系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比较达观的人,所以柳絮在她眼里,竟成了一种高贵无比,特别美,特别值得赞颂的东西。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限,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柳絮本是一种洁白,却又软弱无力的东西,随风漂泊,在一般人眼中,柳絮是值得怜悯的,或是抨击的对象,可薛宝钗却将柳絮写得自由、从容,仿佛不是风在吹柳絮,而是柳絮在巧妙地利用风,“东风卷得均匀”

,风奈何不得柳絮,“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宝钗这样写柳絮,自然与她对这首词的艺术追求有关,但更与她的性格有关。她对传统道德不但熟悉,而且自觉遵守。在她看来,人生的一切都是可把握的,只要自己努力,人生会越来越美好。要取得好的人生,就必须遵守“妇德”。只要遵守了“妇德”,其它任何东西也奈何不了自己。宝钗是一个有慧根的少女,为了有一个好的人生,她小心翼翼地侍奉别人,投别人所好;为了有一个好的人生,她牺牲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令人可悲的是,她最终也未能得到好的结果,这是作柳絮词时的薛宝钗所未能预料到的。

  说到这里我又要从宝钗的角度上来看,黛钗合一了。他受过宝玉的不客气不礼貌对待,能宽厚容忍,不予计较。他作诗雍雅华贵、富丽谐和、不见悲伤叹恨的声息。他是“蘅芷清芬”与红不相干,扑蝶也是“滴翠”亭。他门外事“翠烟”桥,直通“翠樾隶”他的牙牌也是一色绿,三山半落青天外,水荇牵风翠带长。我看怡红陪快绿,竟也是宝钗和黛玉究竟谁代表“快绿”的绿已经不重要了。

 

  再说说宝钗和黛玉的关系,说黛、钗这两个艺术形象,思想行为都有明显差异;而且从本质上说,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叛逆,一个是封建礼教的忠臣,是尖锐对立的,这样的立论,我大体是认同的。但我的读后印象是,在前八十回里,这两个人的思想差异或者说本质上的对立,都是折射式的,两个人并没有在这样的大是大非上形成哪怕是一次的正面冲突。她们的正面冲突,都表现在因对宝玉的感情而引发的短兵相接之中。林黛玉是刻薄大师,不知您认为书里头,黛玉对宝钗最刻薄的一句话是什么?我认为,那是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以后,黛玉自己因为心疼宝玉,两眼哭肿,像桃儿一般,可是,后来她立在花阴下,看见宝钗走过,发现人家眼睛上有哭泣的痕迹,就嘲笑说,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你听听,这叫什么话?只许自己眼睛哭成红桃一般,不许人家眼有泪痕,说这样尖酸的怪话,这样的冲撞,恐怕不能说是以反封建的思想,去向忠于封建的思想开炮吧?就算你黛玉追求恋爱婚姻自由,怕宝玉被“金玉姻缘”的邪说拐走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那也犯不上这么出语伤人啊!

 

  人们都知道黛玉的尖酸刻薄,但是宝钗在关键时刻也绝不吃素。书里宝钗对黛玉最厉害的一次回话是哪次?我认为是在第三十回里,黛玉问宝钗在她哥哥的生日宴席上看了几出什么戏,薛宝钗就故意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一旁就说,这出戏叫《负荆请罪》呀——宝钗就干脆把炮口对准黛玉、宝玉两个人,气呼呼地说,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几句话说得二玉脸红无语,所以说宝钗也不是一味地装愚守拙,温柔敦厚,她一金刚怒目,也够尖酸刻薄的。但是,这场正面冲突也只能说是三角恋爱的情感冲突,很难说她那就是用坚持封建礼教的一套,来抨击二玉的离经叛道。

 

  记得第四十二回,宝钗把黛玉叫到蘅芜院,让黛玉跪下,说要审问黛玉,我就想,啊,封建卫道者和封建叛逆者,这回肯定要正面冲突、决一雌雄了!但是,往下一读,不对,竟是写黛、钗两个人的和好。这一回的回目,不但毫无火药味,倒充满温馨的氛围,叫做“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不是“谰言”而是“兰言”,“兰言”就是知心话;不是引出激烈的辩论,而是解除了对方的怀疑癖病,黛、钗从此和平相处,直到八十回最后。这不是黛、钗合一是什么?这一回脂砚斋特别批道,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这条批语很重要,她说《红楼梦》这书到第三十八回就已经过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可见曹雪芹已经写成的,或已大体拟好回目,计划要完成的《红楼梦》不是一百二十回,实际比这个数目要少。如果是一百二十回,那么到第三十八回就不是过三分之一,而是不足三分之一。估计曹雪芹的书稿至多是一百一十回,很可能是一百零八回。脂砚斋认为,曹雪芹并不打算把黛、钗的矛盾冲突贯穿全书,在全书过三分之一以后,就有意结束她们之间的摩擦冲撞。她那个话,就是说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也是在这一回的批语里说的。她还说,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也。她已经看到了八十回后黛玉死去后的情节,她那时以为我们这样的后人,这样的读者,早晚也能看到,而且会获得跟她一样的感受。但是,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后的文字,后来却被所谓借阅者迷失了,我们哪里看得到,我们只好去想像。

 

  黛、钗合一,当然不是两个人完全合并为一个人,只是她们不再冲突,从相互防备到相互慰藉,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曹雪芹通过宝玉私下里去问黛玉,给了一个解释。宝玉借《西厢记》里一句话,就是:“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他这是问黛玉,是几时她跟宝钗尽弃前嫌,和好到如此地步的?黛玉就告诉宝玉是怎么一回事儿:她说错了酒令,宝钗不是去向家长告发,而是私下里给她提醒,实际上进行保护,后来更怜惜她寄人篱下,派人给她送来上好的燕窝和洁粉梅片雪花洋糖,从那时候起,她就改变了对宝钗的看法。她对宝玉说,谁知宝钗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宝玉这才明白。

 

    宝钗的多面性在四十二回里面出来,在黛玉说出《西厢记》《牡丹亭》的邪书词曲的时候没没去告密,而是把黛玉引到蘅芜院私室,诚恳谈心,不仅劝诫黛玉要小心谨慎,更向黛玉坦白,你还记得那段话吗?宝钗怎么说的?她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人缠的。那时候,她家大人藏书里,诸如《西厢记》《琵琶记》,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家里弟兄们背着她看,她也背着弟兄们看,当然,全都背着大人一一看过。这么说,其实宝钗在看所谓“邪书”,读所谓“淫词浪曲”方面,时间比宝玉、黛玉早,种类比他们也多,算得上是个先行者。我们都该记得,早在第二十二回,宝钗就跟他们介绍过《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那出戏里的一阕《寄生草》,如果不是读过那词曲,光凭看戏,她怎么背得下来,而且还能分析出那么多道道?宝钗告诉黛玉,自己其实是个过来人,后来被家长发现,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这才丢开了。当然,宝钗毕竟是宝钗,她免不了对黛玉一顿训诫,说女儿们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黛玉虽然感谢宝钗对她的真诚与保护,却也未必就从此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规范去想去做。实际上在四十二回以后,这两个人大体上还是各行其道,但是双方成了朋友,不再猜忌冲突,合好为一,这是事实。黛、钗合一,不是人的合一,而是人际上的合一。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对黛钗合一,从两个角度上大体理解了。事实黛钗合一还有一个角度的诠释。

就是在红楼梦里宝钗和黛玉做什么事都是有对账的,比如:葬花和扑蝶,红绿对账。还有就是在后面探佚出来的五美吟对十独吟。十独吟出现在宝钗最后的结局。我等下再讲。

     我现在就讲讲宝钗爱宝玉吗?我觉得宝钗是爱宝玉的,在宝玉挨完打后,他去看宝玉,说了一句:别说老太太心疼,便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说不过去。在宝钗这样遵守封建道德礼教规范的一个女子,以他而言,他不应该把自己和太太并列。还有一个肢体动作。他有一个肢体动作就是低头只管弄裙带,我认为弄裙带是他对爱情的一种羞涩。还有在第三十六回,就是宝钗为了解午倦,他去怡红院。在怡红院里他做了什么呢?我想大家都读到了,就是他坐到袭人的位置上一边给,袭人给宝玉绣肚兜,上面的刺绣补针。一边给宝玉去赶小虫子。你们想想他是多爱这个人呀~他守在宝玉身边有多么满足。他宁愿坐在仆人的位置上来看宝玉。在当时的封建礼教里面是一个大胆的事哦。可是宝玉的梦话,把他击的花容突变。就是木石姻缘。从这两点上看了宝钗是看宝玉的可是,宝玉却爱黛玉。你说宝钗可怜不可怜。

 

宝钗是多面性的在探佚的一些佚文中也可等见。

 

  我先说说在宝玉和宝钗完婚的过程,对于林妹妹与宝姐姐,宝玉从来不曾有过“比较”“选择”的念头。在林妹妹来说呢,他起先的确是对宝姐姐有猜忌嫌妒的。后来证明自己错了,宝姐姐实在无与他争位的意思,而且真心疼顾自己。他从不再猜嫌宝钗,二人之间的关系也和先前不一样了。这就是黛玉夭亡之后,宝玉娶宝钗为夫妻的根本情由。而且,宝玉之所以毫不犹豫的原与宝钗为婚,倒是黛玉所推心叮嘱的结果。宝玉不得不娶宝钗还有其他原因。第一就是探春远嫁,没有一个可以接替凤姐(他病已渐重),宝钗起先协助探春理家是亲戚间的权宜之计,却难久行,也无法成为正式的少主妇。所以必须赶紧考虑让宝玉完婚,不然家政空位是不可想象的,是一件重要的大事。黛玉病已垂危,自知并无痊愈之望,他一心为了维护宝玉的身命,为之着想,如他那种为人,是无法自立自处于世间的,必得一个宝钗那样的,才堪为他的内助,只有这样才是宝玉的真幸福。于是,在他与宝玉最后一面、永诀话别之时,他对宝玉示意;我的病已不能望好了,你的真心,我尽明白,但你莫要为了我而不顾别人与全家,你务必与宝姐姐成家立业,方可免流离冻饿。宝玉含泪听了记了他的遗嘱。洞房花烛,宝玉面对着眼前的一切,如真似幻,恍在梦中,难以相信会有今日今夕之事,似悲似喜,有非悲非喜,他从来没有过的难言莫名的滋味在心中翻腾,似乎想流泪,可又目中无泪。如此久之。他忽然抬头看时,只见宝钗还盛妆端坐在炕上,灯烛荧煌之下,却映出他脂红粉素的脸上满是泪痕浮溢。

 

在当时此夕新娘是不能先开口的。还是宝玉见状说道:宝姐姐,你今夜为什么如此伤感流泪?宝钗闻言,说道:“我告诉你原因,只怕你也不信”宝玉道:姐姐的话,我几时没信过?宝钗于是说道:“我不知怎的,只想着林妹妹,心里难过得很。”宝玉一直无泪,一闻此言,泪如雨下。“姐姐怎么想起她来?我自从他去了,没一日不想念他。你大约也不真懂我的心。”宝钗有接着说道:“我看我们这些园里聚会过的人,只有他的命是最苦了!”他们新婚夜两个的对话,是极不寻常的,也是世人万难想到的。后来宝钗向宝玉明言:“你不必学世人俗人,怕我想不开,怕我怎么过不去;我还懂道理。你只管为林妹妹尽你的情义,守你的信诚,那样我才喜欢,才更敬重你。只要你愿意,我们从今夜起,只作个名分上的夫妻,各不相扰,终身自洁,我也是乐意的。你若不信我的真心,假意敷衍周旋我,那倒是既诬了我,也失了你自己的真性情。”宝玉听了这一夕话,字字句句如金如玉,方知宝钗才是最理解他的知己。他起身向宝姐姐行了深深一礼。二人起身,乘着未卸的大红礼服,向案上设了一个小小的宣炉,焚上一支香,供上黛玉遗下的一件佩玉和绣囊,俩人一齐流泪向着炉香默默行礼祷祝。宝玉知道宝钗这一日太累了,劝他快些卸妆安歇,他自己却向案上打开砚匣,调墨叙笔沉吟断续,直到微熹破曙。

 

我下面来讲讲八十回后的宝钗

 

宝玉“奉旨”无奈,娶了他并无感情的薛宝钗,略如前文所论。然则在曹雪芹的原书中,他又是如何落笔以写宝钗的文字呢?

    可概括成一句话:玉、钗婚后,却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旧关系。

  旧关系,是怎么样呢?那就是厮抬厮敬,而并不相亲相爱。

  有人说:“黛玉死后,宝钗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宝玉感情上的一段空缺。”又说:“宝玉、宝钗之婚事,宝玉是十分情愿的。”并根据第二十回的一条脂批而论定:“此批充分说明二人婚后感情美满,谈心话旧,多少婚前无机会表达的话,现在都可一一倾吐。”“在黛玉死后,宝玉、宝钗之结合,也变成十分自然之事,并无丝毫勉强。所以二人婚后,还有相当长的文字描写二人谈心,情话缠绵。”

     那条脂批是庚辰本、戚本的批,文云:

 

          妙极。凡宝玉、宝钗正闲相遇时,非黛玉来即湘云来,是恐曳漏〔戚本用漏泄〕文章之精华也。若不如此,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钗见弃,杜绝后文其成夫妇时可谈旧之情,有何趣味哉!

 

这批很重要,就连二人有“成其夫妇”的后文,也还得以此批为正面的明文确证。但是,他二人所“成”的,是怎样的“夫妇”呢?这事恐怕并非是同一般想象的那样简单。本文主要想说明的即在此点。

  照我看来,他们成其夫妇了,又未成其夫妇。这是怎么句话呢?就是说,他们“拜了花堂,入了洞房”,履行了家长给安排下的喜事礼仪——仅仅如此。他们实际上还是姨姊弟。

     这怎么讲呢?请看宝钗的那首为贾政悲叹不祥的诗谜: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读者都能知道,在曹雪芹笔下,常常是一笔两用甚至数用,诗词雅谜,都是暗对本人的情事命运而设言的。琴瑟、衾枕,皆喻夫妻之义----但是“总无缘”!这话可怎么解?

  再看,咏海棠诗(应注意这次诗社是紧接“绣鸳鸯梦兆绛云轩”宝玉梦中反抗“金玉”姻缘之后。而白花白色大抵暗寓宝钗,如她所服冷香丸皆四季白花蕊配成),宝钗写道: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这个第七句又是宝钗的自道。意思就是说,我以本来清洁的童身来回报造物自然。

  在全书中,这一类性质的暗示是很多的,例如提诸人的名字多出唐诗,对宝钗一名出处,特举李商隐的“宝钗无日不生尘”,皆是。且说一说,这都是怎么回事情?

我们不妨来推测一下,其经过大概应是这样:到曹雪芹写至八十回后,玉、钗二人确已“成婚”,二人的“旧话”,也可能就在“洞房花烛夜”开始。他们谈什么呢?宝玉必然首先要向宝钗推心置腹,开诚布公,诉说自己平生对黛玉的情分,誓若山河,死生不渝,如今奉旨,无法违背,但我如何忍与你为婚,怎么对得住亡者黛玉?若毁弃誓盟,我实为不义。宝钗对于宝玉的一切,可说彻底了解,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思,他的这一着,大约也料得着,要想再笼络宝玉,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只好决断地回答说:你愿为林妹妹守约,我也不能只图自身有靠,陷你二人于不义,那样我固落于嫌疑,咱们纵为夫妇,亦无意味;我亦无法勉强你。如今我情愿以名义夫妻自处,(宝钗作《画菊》诗:“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柳以慰重阳。”直同“画饼”的意昧。又如《忆菊》诗:“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消翰梦有知。念念心随妇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写《忆菊》而凄苦悲伤至此,若不关人事,安有是理?末句也是聊以自遣自慰的语意,都可参看,餘不备举。)同室异居,各保清洁,使你有以对亡者的情分。这是我们各为自己的心,外人知道不知道,明白不明白,可以不用去管。宝玉不想宝钗竟能如此,深为她的这种决断和谅解精神所震动,对宝钗在这一点上异常地感激和敬重,认为这是成全了他的品格,遂了他的心愿,把她当作高人(而不是昵侣)相待。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十二曲中《终身悮》里写出——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的真意义。“高士”一词,不明其故之时,看来岂不全无义理?但曹雪芹焉能滥下字眼?而“晶莹”。仍贴切“清洁”一义,也不可误作“聪明灵透”去看认,这样再来读“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句,也才觉妥恰,怀正是感念之义,高本点窜,妄改为“悲金悼玉”,全走了样子。

  前八十回中,其实也暗示得明白:宝玉对宝钗一向只有敬重,而绝无轻薄狎昵之心。即如写到因见宝钗膀臂,不无羡爱之意,但是随即写清:只因生在了她的身上,今生无分了。何等明白。再如“梦兆”一回,宝玉睡中不知宝钗曾在身帝旁刺绣,醒后得知,他赶快说了一句话,不是别的,就是:

 

    不该!我怎么睡着了,亵渎了他。

 

这种地方,不但说明了宝玉对宝钗素来的态度,也预示了日后“成其夫妇”时的实际关系。明白了这层要义,就不会再认为将来玉、钗之间还会有什么“情话缠绵”。

  宝钗名为婚嫁,实却孤居。所以薛姨妈说她自幼脾气古怪,不爱花儿粉儿,贾母说她住处如雪洞一般,使不得,年轻的姑娘也要忌讳。都是暗示此情。李纨每评社作,必盛推宝钗之句为首席,中间也含着同情敬重其特殊处境的意思在。再有,凡诸题咏中涉及星月、嫦娥的,大都是暗指宝钗的身世,所谓“宝婺情孤洁”,所谓“幽情欲向嫦娥诉”,盖嫦娥误吞灵药,奔向广寒,碧海青天,永伤孤独,不同于一般孀居,而是由于自己所致之故。

  曹雪芹所要写的这层关系,异常特别,迥出世俗意想之外,一般人所难理解。正因此故,后来有人觉得“琴边衾里总无缘”这种话而由宝钗口中说出,为不可解,觉得一定有误,遂将诗谜改派给黛玉。这一事象,极可注目。读者试一细思,当能恍然于误解错派的关键何在。

  敬重而不亵昵,是二人关系的基本特点。但是这是否即等于“感情美满”呢?却又不尽然。八十回前,有一段写及宝玉以杨妃比宝钗,宝钗大怒,反唇相稽,词色俱厉,锐不可当,给了宝玉一个大“下不来台”,以致“黛玉”说今日你也遇见厉害的了。试看之种情形,和宝、黛之间的那种实因情重而引起的角口呕气,全然不是同一性质。美满二字,未可轻下。若论八十回后,则请看第二十一回前的一段脂批:

 

 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回“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可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今因平儿救,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强,何身微运蹇、展眼何如彼耶?人世之变迁如此,光阴倏尔如此。

    今日写袭人,后文写宝钗;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多少恨泪洒出此两回书。(庚辰、戚本合校互采)

 

这是亲见八十回后原稿的脂砚在告知我们,后半部有“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这样一回书文。宝钗异日,步袭人的后尘,还是要对宝玉施以讽谏。但是,那时的宝玉,依然并不接受宝钗的一套“正论”,“已不可箴”。这又何等明白。

  所以,玉、钗婚后,是齐眉举案,相敬如宾的了,他们并不象薛蟠、夏金桂那样,反目成仇,大吵大闹式的出尽洋相。但是这并不等于思想上的融洽,在这方面,他们始终是异致的。因此才一个要讽要谏,一个是难箴难规。由此而言,说他们情话缠绵,固然不对;说他们感情美满,也不恰切。——那么,再说他们在黛玉亡后成婚,是十分“自然”之事,而且宝玉是十分“情愿”的,我看就更不是那么一回事情了。

  高鹦续书,违背原书本旨,本来有其目的性,他绝不是无所谓而续,他是利用伪续的方式来篡改原著的思想的。他写玉、钗二人婚后的情景,庸俗不堪,特别是他写的宝钗身边的宝玉,早已不再是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宝玉了。今又有研究者推论玉、钗婚后关系,略附拙见于此。

 

  以上大致是关于宝钗问题的旧稿,现今有一点可以补记一下。

  见过曹雪芹钞本《红楼梦》的明义,是最早题咏这部小说的人。其二十首绝句的末四五首,尤有价值,因为都是咏及八十回以后情节的,便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材料。今录如下:

    ……………………

    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磨折几多宵。芙蓉吹断秋风狠,新诔空成何处招!

    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沈痼续红丝?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总使能言也枉然。

    撰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渐愧当年石季伦!

这末五首诗,在倒数第四首的解释上,发生了疑难。最初我和朋友一样,认为是写黛玉初入府、居碧纱厨的事。后来觉得不太对头,我把解释改成是“疑指‘绣鸳鸯梦兆绛芸轩’一事”——但我当时错写成“疑指‘识分定清悟梨香院’一事”,尚不自觉。家兄祜昌见了,几次向我表示怀疑,彼此也都未把意思说清楚。今晚,他又把这个问题提醒我,说应再解说得明白点——他觉得还是写黛玉初来为更合。

  我们常常这样彼此摆问题,提线索,既互有启发,也相与驳难,讨论宝钗问题时更是如此。这次忽又重新涉及如何解明义诗时,我就举理由说:

  一、明义诗二十篇,固然不是按回目次序而题的;但大致还是有个首尾结构。前边写黛玉已有多处,若要写碧纱厨,最早该写,为什么已写完了晴雯屈死,忽又“退回”到那么远去?

  二、“红粉佳人”一词,不是写幼女少女所用。(枯昌马上同意,并举出不少待词、戏词中的例子,说明这个词语只指“闺中少妇”)。

  三、如果是要说情感亲密,自幼同室(也不曾、更不会同“榻”),那么该说“梦魂不隔碧厨纱”,而不应说引么“多个帐儿纱”,——这是说虽然同室,而梦魂未通的话。

  四、这诗语气及内容,都应与宝钗有关,但找不到其它合景的情节,因此找认为是写“绣鸳鸯”回宝钗坐于宝玉榻上、而宝玉梦中反对“金玉”姻缘的情事。

  这样,才彻底弄明白了我的原意(因为我过去未说清,也由于我误写成“识分定”)。他表示同意,说果然,这首诗不像是写黛玉了。

  这时我们几乎是同时忽然想起:这首诗还不是写八十回前的宝钗,而实是八十回后之事。以前幻涉想不及此,所以只能找到“梦兆绛芸轩”一回。现在看来,“红粉”一句,恰是如我们推断的,暗示名虽结婚而实未成配(“破瓜”一词俗用指“破身”,见于《通俗编》),而且虽然同床,却又梦魂犹隔,即所谓“梦魂多个帐儿纱”句的本意了。

  我们推断宝钗八十回后情节时,毫未想到检对明义的诗。这一点经过也很有曲折。因如实附记于此,并将一九五四年的旧稿(现入《附录编》,题:“惭愧当年石季伦”)原样保存,虽纸墨渝敝,却可为考察问题曲折过程作一见证。

 

好说到这里,我就好说下宝钗的结局了,先说下结果。

 

   宝钗必死,在第八回,她和宝玉互看佩戴物那段情节里,通过作者咏通灵宝玉的一首诗,把这个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那诗里说,“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通灵宝玉并不是贾宝玉,是一个见证者,它见证着书里每一个角色的命运,这几句诗就暗示着,宝钗最后变成了白骨。她还不像二玉,书里为二玉设计出了一种非人间的天界身份,无论是死去回到天上,还是继续留在人间,都还不至于成为白骨,但宝钗只有那样一个非常悲惨的结局。

 

     宝钗的结局,里面有宝玉的两次出家,第一次应该是在深秋的季节,宝玉,宝钗婚后虽然相敬如宾,但是 不能够心心相印,更没有夫妻生活。宝钗,依旧不断的再宝玉耳边说一些,家族已经这样了,你要发奋读书,某取个功名等等的大道理。宝玉忍无可忍,在一个下着冰雨的早晨,趁着忠顺王派来监视的人避寒躲懒疏忽,就悬崖撒手,离家出走,当和尚去了。这是他的第一次出家,他当时未能免俗,一般俗人都知道佛教圣地在五台山,他就往哪里走了。第三十二回,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跟宝玉说:“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那就是一个伏笔。

 

    早在第二十一回,脂砚斋就在批语里说:“宝玉之情古今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我在前些讲里多次告诉你,曹雪芹在全书最后的《情榜》里,给宝玉的考语是“情不情”,就是他对甚至是完全无情的事物,都能去赋予感情,那么,对婚后的宝钗,他怎么又会那么无情呢?脂砚斋告诉我们,那是一种“情极之毒”,就是因为他对黛玉太有感情了,在那个时候他不能接受另外的妻子,尤其不能接受所谓以“金玉姻缘”为舆论前导的包办婚姻,而且,从极度尊重宝钗出发,他觉得不应该跟宝钗过虚伪的生活,于是,他采取了极端行为,就是出家当和尚。脂砚斋接着批道,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厌恶宝钗、袭人等劝他走仕途经济之路;一是重情不重礼;还有就是情极之毒。脂砚斋说,正因为宝玉有情极之毒,所以后文里宝玉才能悬崖撒手,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她说,这是宝玉一生偏僻处。

宝玉突然失踪,宝钗精神接近了崩溃了。但是宝钗又是很能自持的女子,他就通过写诗来调整自己的心绪,在我就我前面说到了《十独吟》,写是个鳏寡孤独的古人。通过他们的咏叹,来慰藉自己,祈祝事态能有好的转变。有人问怎么会有《十独吟》,在64回里黛玉写过《五美吟》在那里有脂砚斋的批语,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前面的《五美吟》和后面的《十独吟》对照。”他把全书都看完了,前面黛玉写了《五美吟》后面另外一个人会写《十独吟》谁的才能够跟黛玉相匹配?非薛宝钗莫属。宝钗很不幸,但他是一个理性的人,他不会一味地感情用事。他会想方设法找回宝玉。他想到了2个人贾琏和贾雨村。但是贾雨村品质恶劣,虽然宝钗对他抱着很大的期望,但这个贾雨村害怕贾家的事情牵连到他,躲都躲不及,怎么会帮助宝钗寻找宝玉呢?这就要提到了甄宝玉在从五台山回来的路上看见对面有人走过来。跟照镜子一样,就是贾宝玉。说这样悬崖撒手当和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要寻求更深层的那种顿悟,就劝贾宝玉还是回家吧。伏了在18回的脂砚斋甄宝玉送玉的批语。

大家知道宝钗和蝴蝶有一种配伍的关系。宝钗扑蝶是书里最美的段落之一。虽然,甄宝玉把贾宝玉送回来了,但宝玉依然和宝钗格格不入,他精神上无比孤独。到这时,王家又出了问题,王夫人,薛姨妈的亲兄弟,王子腾,被罢了官,宝钗在家族败落和婚姻失败的双重焦虑中,抑郁而死。宝钗逝去时已是隆冬、却有蝴蝶飞出窗牗,室内透出缕缕冷香。宝玉毕竟多年跟宝钗耳鬓厮磨,思想上有分歧,感情上还是剪不断理还乱。宝玉填词一首《蝶恋花》,感叹宝钗的红颜薄命。

我借刘先生拟出的《蝶恋花》阙:岂昔春光盈满树,白絮轻飘,姊妹抒情愫;寒风凛凛倾暴雪,香魂渺渺归何处?

昨夜金簪尤髻,今化蝴蝶,恨恨向谁诉?欲往魂前祈宽恕,芳华陨落催终悟!

黛玉的悲剧,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他性格的悲剧。他那“乖僻—其实是叛逆—的性格不为社会所容,因而社会“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但是,社会也并没有“容纳了迎合时代的宝钗”。一个努力迎合时代的人竟也不为社会所容,说明宝钗的悲剧,不是他的性格悲剧,而是社会造成的,是社会悲剧。它较之黛玉的悲剧,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