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纪录片《生门》《我在故宫修文物》

(2016-12-22 19:14:31)
刚才言之凿凿地写了几千字的评论,马上要收尾了,被客户和供货商打乱了,拿个本的动作,鼠标就像原地爆炸一样,结果一碰的功夫,几千字没了!!本来重新登录刷新是可以重现的,这次偏偏没有!看来如果想做一件事唯有专注,写文章也是。这会儿思绪完全被扰乱,还有点愤懑,因为码字不容易啊,何况这次写得这么真挚这么顺!没办法,重新来过!就像我的人生,总是这么有些不期而遇不确定的事情发生,搅乱我之前的步伐。其实我之前也迷茫,很多事很少坚持到底。比如说我也曾经拍过纪录片,而且是独立创作,从脚本到拍摄甚至后期配音~~但其实这些都不是我学习的结果,而是凭借感觉,所以很快就厌倦了,因为我没有再去吸纳新的东西。反而是离开了那个环境,我看纪录片反而多起来。今年看了《法医密档》看了杨绛的凤凰记录,看了周迅配音的院线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以及年末的《生门》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两部纪录片很有意思,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因为今年扑街的国产电影市场而得以登上院线的纪录片,都是有高口碑的元素,都是无旁白纯字幕介绍背景人物,以当事者说展开故事,都是说人的故事。所不同的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更像是一杯清茶,一碗鸡汤,沁人心脾。而《生门》则是手术刀, 剖开现实,告诉你生而不易。两部纪录片的视角都很普通,这个年代需要平视。这两部片我一天二刷也是对的,先看《生门》再看《文物》缓缓,关键是不看很快也下线了。冒着雾霾天跟着大爷大妈们一起看的也只有我了。但这之后几天全在忙各种事儿,直到今晚才坐下写,刚刚还没了~~这世界浮躁,看我自己就知道了~~马克了那么多纪录片,却仍要依靠在电影院里的一两个小时才能静下心来看完~
【电影】纪录片《生门》《我在故宫修文物》
《生门》的导演据说很牛,经常碰触禁忌话题,并且都能拍出八分以上的片子。这部纪录片简单的说是一部关于生孩子的纪录片。但这个生并不简单,旁边陪大妈来看电影的老直男大叔也禁不住感慨,女人真不容易,活着真累!是啊,都说生孩子是女人从鬼门关走一遭,我没生过,但是我确实恐惧。今年检查身体发现自己生育困难竟然觉得释然,因为我本来也不怎么喜欢小孩,即便那些是我好友家的孩子,即便他们真的挺可爱,我还是喜欢不起来。我对动物柔软对男朋友像小猫,但对小孩却无感,到现在甚至都不想装作很喜欢了,大概我只能喜欢我自己的小孩。然而当我看到我同学为了要一个孩子,放弃了事业,放弃了自我,一次次的失败,我就觉得何必呢?如果生出我这样叛逆的小孩,那还不如把钱省下来环游世界吧!可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想生,并且必须生,还要生男孩。三胎的母亲,孩子长在上次剖腹产的刀口上,却为了生儿子冒险。贫困的农村家庭,建议产妇终止妊娠,但因为是双胞胎,还是冒险生下来!没有钱就去借,也要生!二胎的母亲,危险到心脏骤停但还是希望保留子宫。那一段真是惊险,两次心脏骤停,都完整地记录,为了生个孩子进了加护病房,出来时已经骨瘦如柴。女人,为了生,付出了太多代价!在这部纪录片里丈夫似乎是个符号,而我印象最深的除了那位为了弟弟奔走借钱的大哥,就是那位给女儿签病危的父亲。本来是娘家的代表欢欢喜喜迎接新生命,没想到马上就命悬一线。最后命保住了,女儿醒了,意识模糊的呻吟着,父亲不知所措,只能摆弄着女儿的手~~生门也是死门,这个故事里唯一的死婴是父母本来就不想要它~~以优生优育的角度,我赞成他们那么做,从人道的角度,医生不会这么做。但这部电影可不是讲医患矛盾,你反而觉得这些医生很可爱!主刀专家永远不休息,办公室的花都枯死了还浇水,永远在病房在手术室里,他们对生老病死其实已经麻木了~~中国的三甲医院里永远人满为患,走廊里都是待产的产妇,每个转院过来的女人都像绑着一个定时炸弹~~大多数人大概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尤其是女人,多年后她们就会忘记这一切,孩子也不会体会自己的母亲当年的凶险,除非自己体验一回。看这部片时好巧不巧竟然是我的阴历生日,我自己不知道,还是别人告诉我的,问我妈,她自然也是忘了。只会劝我我当年也子宫不太好,但一样生了你~~你要生啊,差不多就生吧~~
【电影】纪录片《生门》《我在故宫修文物》
《我在故宫修文物》真有点自带仙气。说来惭愧,我在北京生活两年,其后几乎每年都去,却从来没去过故宫。可能是因为我对古人的名胜古迹没多大兴趣,我有些朋友不管懂不懂,去到某些地方都会想去博物馆看看,而我大多都是被带着走马观花一番,隔着玻璃看着文物也不明就里,更没耐心听听专业的讲解。我就是典型浮躁的城市人,也只能生活在城市里。而我素不知道,在天空有霾,遍地是人,走哪都堵车的京城,皇城里,还有这样一群人,说他们是世外桃源我觉得都不为过,甚至看着他们五点踩着夕阳准时打卡下班,还都骑着电动车和自行车就觉得这才是北京,不过应该倒退了三十年。他们在院子里种树养鸟,猫散着步,树下落这李子。他们摆弄的是手艺,这手艺我其实并不了解。因为我身边既没有修钟表的也没有裱字画的。这种细致的活计我大概也没耐心,所以这群人是我所不及的。他们说话有点慢,讲故事都有点老北京的意味,说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你说这事小吗?也不小,有几个人能在故宫里上班?修得可都是国宝,让他们讲高大上的学术的东西他们肯定也能讲,只是纪录片更愿意平视他们,这样的故事,不煽情不做作,反而更能深入人心。音乐配得也甚好,非常舒服。很是喜欢这样的节奏,真像是午后一杯茶,听人娓娓道来。有空把完整版也刷了吧~~很想再好好看看那些精巧的国宝,那些朴实的匠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