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egean和光同塵與時舒卷
aegean和光同塵
與時舒卷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137
  • 关注人气: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十二公民》--法治之外

(2015-10-25 18:26:24)
标签:

娱乐

【电影】《十二公民》--法治之外
今年上映的诸多热门爆米花电影里,《十二公民》是个异类也是我始终放不下的一部影片。若不是我那时在北京,看一部《左耳》都要80块,我实在嫌贵,我就去支持一下这部电影了。虽然它是带有实验性质的,并且并没有获得巨大的轰动,但它始终是勇敢的,敢于探讨法治与人性,这一点在院线上是不讨巧,容易触雷的。能上映自然也要做一些柔软的改动,于是一些观点大多点到为止,不至于尖锐。也能想象到,每一位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必将现身说法。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并带有自己的思想与执念,总是与个人经历有关的。谁也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而且在剧情的人设里,他们大多并不懂法。
改编自经典的《十二怒汉》,我却并没有仔细看过。又要说北京那段时间其实闲得要命,想看《辛特勒名单》、《教父》和《十二怒汉》,但是一个也没看下去。因为那时候的心态很复杂,静不下心来。我其实很怕那种状态,像是一种不祥之兆,也觉得压抑。后来便是一系列的变故,但我总觉得变是变了,比在北京时候的状态好,因为起码我现在可以自主掌控,而北京那段日子更像是--软禁。这时候再看《十二公民》便不一样了。也许几个月前,我会说这片真是牛逼,一个屋里,几位老人艺的演员就能把这部片撑起来,光靠台词就能让整部电影熠熠生辉,并且说了别人不敢说也说不明白的话,最后的结局真好。但现在我更多的是看到它勇敢之外的缺陷,这是必然的,毕竟导演拍出来的时候可能都没想到能播。这些缺陷原本是能补救的,比如说这十二公民背后的故事,作为电影而不是独幕话剧,它有很多可以让影片更鲜活的机会,但这次显然是经费不足吧,演员们演到位了,导演也尽量在单一场景里用细节的推拉摇移去体现变化了,可还是觉得比较单一。所以我只能去听台词,听他们讲什么,但很遗憾,有些突然就怒了的点我实在GET不到。好像每个坐在这儿的人都是炮筒,连来卧底的司法人员也是。不骂架的就劝架,本来应该集中的一些问题说着说着就散了。总结归纳起来就只剩下仇富、排外、子女关系等等这些偏激的问题。不过仍有几点我是认同的,比如说人活着是为了得到重视,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受重视,仿佛活着没有意义,才会凸显这样那样的问题:觉得孩子不够尊重自己的父亲,为了上电视而不惜模糊事实的证人,总是抢着发言的陪审员们,还有讲出这些事实的人。。。
虽然整部影片的主线是探讨案情,但我想这部影片绝不是在讨论中国的法治,不然他不会设定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上升到法治的层面也不是一般导演能驾驭的,那么我们只能探讨人性,最普通的人性。那些平凡得自己都觉得自己像蝼蚁一样的人是怎样面对生活的,他们借这样的场合讲一点自己的事,抱怨、吐槽或者炫富,表达自己或还算公正或偏激的想法。听完他们的话,可能会对自己从前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点怀疑,比如说善恶对错是不是绝对的?我觉得这就是《十二公民》的意义所在。毕竟现在的人已经经历不到也体验不到很多事情,在优渥的环境下学会更多的是规避风险而不是去付出辛苦尝试冒险。所以当这些人无意间讲出自己的故事,多少都带点苦口婆心的意味。但是能领悟多少还得看个人。毕竟很多事情光听总是体会不到,还是要自己经历才行。
不过觉得这部电影的反证据推理思路很对,但是关于法律更多的是打了个擦边球,法治之外才是值得商榷的。《十二公民》一次伟大的尝试,但并不是一部伟大的影片。期待真正百花齐放的一天,最近也许可以找时间看看《十二怒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