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对抗恶、死亡与恐惧

(2015-10-11 18:52:12)
【读书】《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对抗恶、死亡与恐惧

今年的下半年,我不像从前那样,只找偶得的畅销书看,而是自发的通过找书读书去寻求答案。每每我感到焦虑和恐惧的时候,总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但无奈,其他鸡汤类书都有折扣,偏偏它没有。等了许久,某一日突然在图书馆翻到它,终于知道它为什么贵了,因为厚!
其实以我最近的读书心得来看,并不建议大家去翻国内的鸡汤书,因为作者大多是80后跟90后,文笔虽犀利,经验跟阅历却有限。读这种书,貌似是看着解恨,跟着作者穷游四方,看各种碧池,对抗封建思想。实际却很少能让心灵得到沉静,有所思考。我的起点并不高,在阅读上是没有老师的。小时候就是去表妹家借她整套的格林童话看,但看到希腊欧洲神话故事就觉得索然无味了,更是没看过四大名著。上学的时候老师跟同学都更看中课本和分数,我的消遣就是每月买一本《当代歌坛》跟去借借表哥的漫画。而后大学,虽然学校有图书馆,我却很少去,几乎没怎么借过书。我的心思是在交友跟恋爱上。读书的习惯是在北京,除了工作之外实在无聊的情况下才建立起来的。当时的公司对面就是崇文区图书馆,也是有这般便利。但之后在哈尔滨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不看书的,我沉迷在各类韩剧跟综艺节目中,生活里成了一个繁忙的吃货。直到我再次更换生活的地点,远离熟悉的一切,也是最近才开始重新增加阅读量,并且已经感受到阅读能带来无可取代的力量。
实际长到这个岁数,已经不会有人拿任何标准来约束你。是否坚持锻炼、保持身材,是否继续学习,转变方向,是否换工作,平衡家庭,全都要看自己是否需要。人嘛,总是想过舒服的生活,总会给自己找诸多借口,一切源于兴趣和自律。我非那种一件事特别钻研的人,反而活到现在虽然兴趣广泛大多浅尝辄止。我今后也可能有其他的兴趣,或者如主妇一般要全身心为孩儿,不敢打包票一直爱看书。但我愿如本书中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虽然仍有许多事要忙,还要时刻对抗死亡,仍依靠阅读止痛,将思想传递给她爱的人,为这个世界留下《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70多岁的母亲,一生致力于教学跟慈善工作,养育了三个优秀的孩子,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跟忠诚的伴侣,却在此时查出身患绝症。可能最初,只是年迈的母亲与做出版商的儿子为了赶走疾病的忧虑找话题,于是说起了彼此看过的书。而后就变成了他们的秘密约定,一个只有两个人的读书会。通过阅读,他们回忆过去,了解彼此的心情,互通力量。直到母亲去世后,儿子集结成书,既是纪念也是让更多的人看到,一个女人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和子女朋友的关系,始终为慈善奔走,面对绝症的乐观。也让人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带给人的力量,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以及勇敢做自己的洒脱。我总觉得,除了中国人,其他国家的作者总会多以一种谦卑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实际他们的日子还不如我们丰富多彩,吃喝玩乐。他们大多生活朴素,每年的节日必须要跟家人在一起。他们一生总有许多次迁徙,大概就像作者说的,人生总有些时候是总想去不同的地方的。他们成人后大多分别住在不同的城市,第三辈很少跟着祖父母,书中的母亲的其中两个孩子还是同性恋者。父母七八十岁的时候依然没有退休,还在做着自己的事业。作者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为阿富汗的难民奔走,并热衷于美国大选。。。他们比我们活得更专注也更容易满足。所以,每次我刷完朋友圈略显烦躁的时候,就会想拿起这本书。跟着作者回到他们美国的家,也许只有一个小院子,孩子们复活节的时候会回来开派对。父亲在家不远的办公室上班,母亲因为生病要留在家中,但依然手不释卷,并仍通过电话为她钟爱的慈善事业奔走。他们年轻时住在英国,对那里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母亲最后的度假时光,除了温暖的海边就是想再去英国。作为出版商的儿子经常要飞来飞去,实际工作得并不怎么开心,于是最后他辞职开办了一个网站,在此之前他还帮助母亲写博客,汇报病情。他的书总是没母亲看得及时,但他的感受更接近一个平常人:因为对于现实的恐惧,他躲进儿时读过的科幻世界里。但也会主动阅读疾病的礼仪来面对身患绝症的母亲。他的文字是淡然而温暖的,尽管他并非如母亲一样是虔诚的教徒。就连最后描述母亲的过世也都是如此,他感谢了很多人,我从中能感受到他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他为自己的母亲骄傲,却从不觉得他们做了怎样了不起的事情,只是做了他们认为对的事情而已。
如果我早些遇到这本书,对于生命跟人生态度可能会早些领悟。但我也庆幸在这样的时刻遇到这本书,心无旁骛,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过怎样的生活,这本书便不再是你为什么不早说?而是,我也知道了,真好!其实每个人的成长和心态都是分阶段的,我也是逐渐才知道,要容纳这个世界有许多不同的人事物,不必纠结不必看不惯,即便对方与自己有交集,让人不舒服,但已经知道这些都是生命中的一些片段,你自己怎样过,值得纪念,才是最重要的。今天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创业,我在推说没钱的时候对方还追问如果有钱了呢?我说我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现阶段我并不具备创业的资质,即便现在有钱,那么我宁愿借给更适合创业的人。某些事情可以冲动,某些就最好不要。微信读书会的会长总是抱怨大家光聊天不读书,有人说我得带孩子啊得忙着参加什么活动啊哪有功夫去看书?就只有他每天貌似很闲无时无刻都发朋友圈,不是跟人聊天的感受就是书评。不过我并不喜欢他那种读书的孤傲劲儿,我觉得刻意。但像他们说完全没时间又觉得不可能,看电视剧、刷微博总是有时间的,读书、锻炼为啥就没时间了呢?对待病痛,我也有了新的理解。像我总会不经意的讲起我出车祸得眼疾时候的一些事情,但实际这样的病痛大多数人也都或早或晚的经历过,那么那些真正得了癌症又反复的人又是如何过活的呢?今天我刚刚拔了牙,此刻我连一个字儿从嘴里也说不出来,相信这个夜晚也会很难熬。但我已并不觉得这是什么过不去的疼痛,只要忍耐就可以了。从前浪费了太多时间,纠结于爱于人于生活的细节上。实际放眼,随他们来去,你能保证你是在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差,足矣。无论心态上、容貌上,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不枉此生。别人是走得比你快了一点儿,可谁让你起点太晚?天上掉馅饼这种事还是不要想得好。人的一生是不能孤立的活着,但总还是要独立成长起来的。心情和状态总是会反复的,谁都会有情绪的低潮,只要人生不要倒退不要逃避就好。书并不是万能的,它能协助我们对抗恶、死亡与恐惧。但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征服它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