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更之回家》--香港惊悚电影之范本

标签:
娱乐 |
我记得之前看过这部电影,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都是清楚的,没想我竟然未给它留下只字片语(翻遍了整个博客)。想是当初偷偷看它时还在上学,裸露镜头过多,觉得不合时宜吧?不过记得从洗手池里冒一堆血手指头是什么鬼?难道看串行了?时隔十多年,阴差阳错,工作内容里竟然一下子跟电影和黎天王都沾了点儿边,无意间看了网上的盘点香港惊悚片的电影评论节目,提到《三更》评价极高。(网上自制的电影评论节目真的值得一看,自从《第十放映室》停播,我以为再找不到这样的节目。没想到网上有很多,个人推荐《龙斌大话电影》和《青年电影馆》,有很多妙语连珠。)我也知道,黎明是凭借这部只有50几分钟的短片获得影帝称号的。就总想着要拿出来再细看看。没想到一拖拖到干脆辞职。但对于电影和电影人我并没有因为离职的关系丧失兴趣,反而越来越浓了。甚至也想学着专业人士那样,去再深刻一些,体会电影中的个中含义。
像《三更》,虽是十多年前代表中韩泰三国的分段式影片,现在看来这种形式已是寻常,但当年开创先河。而香港作为中国区代表,用了几乎最强的幕后卡斯,从编剧到导演到摄像到音乐,直到现在仍是香港电影乃至整个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陈可辛真是个神奇的导演,退可攻进可守,拍得了大片接得了地气儿还能变换多种模式。不过香港导演因为实战经验丰富,几乎都不会拘泥于一种表现,比如许鞍华也有《幽灵人间》(恐怖片),比如徐克有《金玉满堂》(喜剧),比如王家卫有《一代宗师》(功夫片)。。。反观内地导演,由于各种局限,几乎没有知名导演涉足这个领域,且内地恐怖片(连近年的香港恐怖片算上)多被当做小成本的圈钱之作,难有精品。
《三更》作为2002年的作品,现在看来仍觉不落伍不过时,一些巧思仍可作为恐怖片的范本借鉴。片中没有出现过一个故弄玄虚的鬼影,出场人物也仅有几个,却各个立体生动。其中主要的台词和表现集中在黎明和曾志伟身上。女主角仅有的几幕表现和台词可圈可点。查阅资料,女主竟然是郑佩佩的女儿,她还凭借该片获得了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奖。虽然这部戏有她的裸露镜头,但并不是出于情色夺人眼球的需要,而是自然流露的场景。红衣小女孩儿没什么演技可言,却在镜头里成为最出挑的颜色,与整个昏暗盈绿环境的反差,压抑气氛中的跳跃。她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鬼”却没有一点鬼态,反而纯真可爱。曾志伟儿子的表演与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个小家伙很会演,他也是唯一在片中表现出恐惧的人物,甚至那恐怖的音乐和音效也都是伴随着他而来。可故事最终,起于他也落于他,一切归于平静。
故事的节奏并不怎么快,这有别于其他恐怖片渲染紧张气氛的套路。《三更之回家》是个很扎实的剧本。现在的恐怖电影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很难自圆其说,吓完人就完了,故事都没有讲明白。而《三更》的故事不但圆满且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甚至觉得也许这就是个真实的故事,只是命运使然,我们没有办法去验证。更多的是感同身受,生活于底层的现实,没有办法挽回的亲情,怀念的爱情,想要抓住却抓不住的坚守,面对命运的无奈。。。陈可辛用50分钟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这些意味深长不是从神神叨叨的黎明口中说出,也不是从始终冷静的阿sir曾志伟处获得,更不是最后对着镜头道出苦涩真相的女主的泪眼蔢娑,而是从他们每个人身上影射的自己。就像车轮碾过黎明身体前他面对警察枪口复杂的表情,就像女主那原本已经活动的手指最后又黯然放下的唏嘘无奈。
我好像隐约记得我从前看到最后是哭了。在那个恋爱大过天的年纪。而如今只是慨叹,这样的故事其实换一种形式,每天都在发生。不再坚守与不能坚守真是个沉痛的话题。但无论如何,最终他们团圆了,回家了。而更令人玩味的是曾志伟和儿子的结局。有人说他们也死了,我觉得他们还活着。也许活着更累,但仍要活。。。
《三更》之后的《三更2饺子》我也看过,原著明明是李碧华,导演是陈果,不过是借了《三更》的壳而已,不作数。(据说今年还有一部《三更》上映,已经不期待了。)李碧华的鬼魅小说也曾经改编成分段式的恐怖电影分两部上映,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已经写过便不赘述了。希望香港的惊悚恐怖悬疑片有复苏的一天。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