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匆匆那年》---每个人都有的匆匆那年

标签:
佛学 |
不好意思,因为男主是我男神,所以我又多放了一些海报。写所谓的影视评论越来越像一种任性的个人行为,而非客观的平价。但是一想,博客是我的,文字也是我的,管他呢,自己高兴就好。总不至于有一天突然放弃或者突然什么也写不出来要好吧?还好我还有这个爱好,不至于日子没有记录。总觉得微信朋友圈有一天也会像开心网像人人,突然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没有人再关注登陆,连自己的登录名和密码有一天也会想不起来。新浪也不知不觉好像要10年了,现在很少有人写博客,微博的热度也退了。我们早已弃了纸笔,小时候别人写给我们的卡片也都不知丢去了哪里。很多回忆无法成书,终将消失殆尽在我们的年华里,直到垂垂老矣,想要找到谁却发现脑子早已不好用了,当年一起玩闹的伙伴,爱过的男神女神面孔也模糊了,我们就这样匆匆的过完了一生。不过还好我们有电影和书籍,从那里能找自己的影子,但也仅仅是影子而已。
所以那么多人喜欢怀旧的电影,我们小时候看的是60后的梦想演的是70后的青春,一转眼荧幕上都在讲同龄人的故事了,是不是我们真的老了?突然挺想看看黑白版的电影《小兵张嘎》和《地道战》,想再吃一毛钱一袋的小咸菜,想再去旱冰场。。。《匆匆那年》其实是逼着我们这些85前怀旧,我们共同经历的故事无可复制,那份青涩跟无知再不会出现在90后的面孔上,那样的无畏与倔强也都不可能再来一次,青春对于尚在被传统教育跟父母严管下的我们,其实自由大于疼痛。我们对于友情的执念,爱情的固守,是别人都无从体会的。
其实我之前看过《匆匆那年》的书,我还记得那是08年的冬天,朋友推荐给我这本书,我刚好做着一份挺无聊的工作,便上班来看书,下班回家睡觉。那年冬天给我的记忆就是自己下决心一定不要再去挤公交上班,再有就是看完了这本分上下部还挺长的《匆匆那年》。总觉得作者是在写她自己的回忆,不然女主何以跟作者笔名一样都要有一个茴字?不喜欢女主的个性,因为我从不是一个凡事憋在心里不懂表达的女子。但确确实实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类女生,过分安静,满腹心事,刻苦大于聪明,固执而坚强。这种女子让人心疼,也总是引得别人好奇。但她们又总是受伤,毕竟沉静的外表下总是过分单纯。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心机婊跟绿茶婊,我们的表里如一让友情跟爱情都异常的长久,甚至暗恋一个人可以用几进制的年份勾勒。只是岁月没有给我们机会再让我们享受青春,总是那么快,你想弥补的初恋已经遍寻不到。少时的朋友成了只在你婚礼出现的人。九夜茴写得真实的地方就在于她让每个人都是性格决定了命运,而不是突然出现个什么人事物过分的起承转合。这就是我们,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绝少心血来潮。像陈寻,他如此耀眼,就会被其他更亮的星星所吸引。像方茴,她那么想要不被人注意,就只能默默的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还好时间总是公平的,成长中我们都学会了自愈。所以我更喜欢原著中所设置的结局。但张一白用王菲的歌做结尾虽然拍出了MV
的即视感,可绝对逼格上档。
其实觉得电影拍得确实一般,但主角们选得还算不错,尽管倪妮不算太美,被拍得也不美,气质上不如网剧版的方茴更贴近原著。而男女配角相对出彩,陈赫跟郑恺如果不是彭于晏的颜太赞,估计风头被抢得渣都不会剩。张一白导演擅用光线,但拍得太过平淡如水又支离破碎,一个桥段跟音乐用两次就不好玩了,因为《致青春》的珠玉在前,虽然九夜茴有故事,但这个故事绝对没有《致青春》讲得完整。一些小片段还是不错的,现场效果好,只是我先生不爱看一直在睡觉,而全场笑得最大声的都是女生们,看来不少都是与我一样冲着男神来的,又或许其中也有当年自己的影子吧?电影是个载体,当我们不再拥有那套校服的时候,会发现银幕上的他们穿了世界上最好看的一套衣服。。。每个人都有匆匆那年,每个人都是匆匆那年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