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金时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标签:
娱乐 |
对于《黄金时代》的票房滑铁卢,我表示完全的理解。文人在这个时代本就是不讨巧的题材,偏偏萧红之前并不是个为众人所知的作家。尽管许鞍华用了最强的卡司最好的编剧最完整贴近史实的又文艺的叙述,但仍难逃大众娱乐的心态。不过于我来说,《黄金年代》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我的家乡也算得上萧红的家乡。因为萧红出生的呼兰县如今已经变成了哈尔滨的一个区。我父母的新房就买在这个区。姥姥生前住在我家的时候,我们曾往返经过呼兰河多次去呼兰县城给姥姥看病。呼兰这座小城其实和黑龙江省内很多的小县城无异,只是这里出了一个名人叫萧红。我没有去过萧红故居,想着那不过是打着名人旗号翻盖的景观罢了。位于哈尔滨南岗区的萧红中学倒是从小听到大。那是哈尔滨一所重点初中,甚至还得托点关系才能进去念书。至于萧红其人,我并不了解,可能跟很多人想得一样,觉得她可能是个烈士。因为在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教育中,只有烈士才能享受冠名的待遇。直到我成年,一次无意间看到了小宋佳主演的电影《萧红》,我才本着八卦的精神探究了一下萧红的情感史。才知道原来萧红这短暂的一生竟如此曲折反复。只是我认为小宋佳并不适宜演萧红,尽管她是地道的哈尔滨姑娘。但我总觉得写字的萧红倔强多情,小宋佳倔强有余,文气不足。
后来许鞍华带着汤唯和冯绍峰来哈尔滨拍《黄金年代》。那个冬天真冷,几乎每天的气温都是零下三十度。有人偷拍汤唯坐在中央大街附近的某个中世纪建筑改造的咖啡馆里喝咖啡。一张素面竟也韵味十足。我立刻认定她才是我心目中的萧红。这之后我还特地去了一趟她曾坐过的咖啡馆。那家咖啡馆最终出现在萧红与其弟在哈尔滨偶遇会面时的场景。而现在那家店已经结束营业即将被改造成博物馆。
待上映之时,我已经读了《南都人物》和《三联生活》中关于萧红生平以及影片创作拍摄前世今生的大部分文章。甚至饶有兴致的看了一部分《呼兰河传》。此时我已经从哈尔滨迁居大连,一直温润的城市,唯一的一次降温却不幸被我赶上,不轻不重的病了一场又在十一回哈时严重了些。先是喉咙痛,接着扁桃体发炎流鼻涕。这之后又咳嗽。哈尔滨过了十一冷得飞快,尽管我从小生长在这里,但我却并不喜欢这里的天气。我无法想象近百年前,这里不曾有这么多的高楼大厦,人们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寒风凛冽的大雪纷飞的冬天的。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哈尔滨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曾几何时这里是北方开放摩登的中心,萧红也是在这里得以开了眼界,再不愿回去过那深闺小姐的日子。但她仅有的倔强在大时代又如此无力,没有别人的帮助,一介女流无立足之处。萧红偏又是个多情的女子,她爱男子,也因为自身的修为被男子所爱。所以她这一生,其实没有完全的独立过。就算她一人在日本写作,心中也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她的三郎。尽管她们的感情已然千疮百孔。她何其聪明,在被囚禁时懂得写信求助,她何其美丽,让萧军仅见一面就深深牵挂,也让端木甘愿受半生千夫所指仍保留她一缕青丝。写作的才华自不必说,电影里说得好清楚,李樯剧本中的话都是有出处的。包括胡风对比萧红萧军的写作,还有鲁迅先生对萧红的信任。不得不承认,戏里的演员演技十分专业,而王志文演得尤其带劲儿。台风沉稳语气诚恳。仿佛他就是一代文豪,他说得每一句话都让人信服。后人研究说萧红当年将鲁迅比作父亲。再看画面,鲁迅先生躺在躺椅上抽烟,而萧红坐在旁边跟他聊天,这画面不就是父女一般?只可惜天妒英才,鲁迅先生过早离开,也许有先生一路提携,萧红的命运不至如此。而这一切也怪萧红自己,感情事左右了她的情绪也指导了她的人生。总觉得萧红所写都是自己的回忆,而如若不是现实的不得意,谁又乐意去回忆过去?文学是苦闷的象征,在萧红身上印证了。
而偏偏萧红又是倔强的,她是个有主意的姑娘,并且善于隐忍和牺牲,但未见得会妥协。这就是女性自我矛盾的地方,既想活出自我又逃不开命运赋予的男人的枷锁。这一点又是我的完全理解。就像当我一个人坐在冰冷的屋子,咳疾难耐,我也不会想忍忍就过去了。我更希望有一个人在我身边,哪怕只说一句多喝水就好了。萧红害怕寂寞,所以即便她身边的男人每一个都对她心存着不肖和怠慢,她仍然忍耐着。甚至处处为他们着想,就像她让端木先去重庆,自己则留在战时的武汉。就像她依旧原谅萧军的出轨,忍受他对她作品的蔑视甚至身体上的折磨。而她又是如此有主意,她不想随时代洪流去战斗,只想当一名无党派人士安心写作。在革命大潮中,她是个非主流。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萧红去世后的几十年后,一场浩劫将当年她的伙伴们,那些热血的革命文艺青年全都打入牢狱,不知能活到那时的萧红是否也会如此。我想她亦不会默默的接受这一切吧?
也许这就是命运独特的安排。它让萧红生于最北方,卒于最南方。虽然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她却依旧如一颗多情的种子,浪漫的遗愿是要将自己的骨灰葬于海边。她身上其实还有好多秘密,生前未曾提及。她的第一个孩子的父亲,她的第二个孩子,她的身世和心路历程。。。其实,时至今日,再细细研究已然没有什么意义,斯人已逝,唯有活在当下,珍惜自己的生活才是对前人最好的祭奠。只是时隔近半个世纪,一位生前和死后并不算是耳熟能详的天才女作家,被一位香港女导演拍成电影,昏黄沉静的色调和语言。没有跌宕起伏的大喜大悲和吸引眼球的大场面,当汤唯站在银幕前自述自己的生卒年,这部电影的基调就注定如此了。喜欢的自会喜欢,不爱的自然也不会爱。就像每个人都会生,会死。活法却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年代,但愿你的黄金年代不是在笼子里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