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中法厨王争霸赛》和《舌尖上的中国》。一边是法国米其林厨师对阵中国五大菜系主厨,比的是时间和创意,一边是央视的纪录片,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是中国五千年的饮食文化。一边是厨房里的速度与激情,一边是五色五味的润物细无声,倒是看得我兴致盎然,就连这夏天也不觉得闷热无聊了。
我个人认为中国人是感性的,所以他们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这一全世界无与伦比的壮举。像西方人习惯了理性思维,所以他们的菜式简单明了,几乎就是弄熟了就可以了,或者干脆生吃。而中国人则把每一样大自然的恩物都赋予了新的使命,让填饱肚子这一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变得国色生香。
作为一个中国吃货是幸福的,尽管有人说这是个贬义词,但是再没有比这恰如其分又低调的字眼儿来形容一群喜欢美食的人。我们还成不了美食家,但是喜欢吃,并且吃得精彩纷呈,是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最好的褒奖。我身边有一群不能吃的人,他们要么是脾胃不合,要么是对食物不感兴趣,要么是干脆不认同吃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尽管代价是他们非常苗条,但是我仍然表示同情他们,因为吃货在一起是幸福的。无数个无聊的夜晚,一群吃货聚在一起或者干脆只是在电脑上闲聊,能从某道菜的原料说到创新做法再从哪个菜市场比较好逛说到下次聚在一起要怎么吃;当然也还能从最近的热门餐厅说到门口服务员的长相,再为某道菜谁家的最正宗争辩得面红耳赤。这就是吃货的世界。与吃货比吃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吃货们一般吃相可爱,毫不客气,眼中的柔情只奉送给桌面上的盘子和上菜的服务员,对于食物的评价多半是夸张的好吃或者不好吃,基本上只能待风卷残云后摸着肚子才开始像谈论初恋一样回味着某一道菜带来的口感和味觉。吃货的词语是丰富的,内心是灵动的。吃货们的高级境界是不但会吃,而且会做,并且琢磨得出如何将一道菜做得好看又好吃,我羡慕这样的人,因为我不会做。我发现身边做菜做得好的人都是男人,家人朋友相聚,厨房里忙乎得大多是自觉的男人,女人只负责打下手或者干脆坐在一旁只等上桌便是。我们家做得一手好菜的也无一例外是男人。从前是我爸主勺现在变成了我哥。我爸当年就是凭借着一手好菜征服了我妈和我妈的家里人。我爸上世纪80年代最牛逼的壮举就是一个人搞定了一个亲戚的婚宴。而我生就比别家的小孩儿幸福,在他们还不知道锅包肉、鱼香肉丝、樱桃肉是何物的时候,我爸已经在物质并不丰富的80年代给我每个星期换着样做了。所以我从小就不爱吃幼儿园的饭,把阿姨们气得没办法,但是小小的我并不懂得表达说,我们家的饭比幼儿园的好吃百倍,以至于被扣着挑食厌食的帽子十余载。小时候亲戚家的小孩儿都羡慕我有个会做饭的爸,年夜饭一大家子人做好了冷拼热菜就只翘首以盼我爸做的硬菜上桌才算是过年,吃饺子那都是后话。只是后来我爸越来越忙,渐渐的就不做饭了,我妈做的饭算不上精致,口味较重,这与她的性格有关,我估计如果我掌勺应该也和我妈差不多。但是他们俩都不赞同我进厨房,所以我长得就不像进厨房的样儿,认真追我的男孩不消我开口,总会加上那么一句,我做饭很好吃。所以我就一直没找着那个我甘愿让我老爸把他毕生所学都传授给我下厨房的那个男人。
我曾经有一段不怎么会吃的岁月。大学时候常常在一起吃吃喝喝的朋友以男生居多,在吃这方面,我坚信男人是非常长情的,他们对吃的种类和饭店的需求都非常单一,基本上局限在火锅和烧烤以及偶尔炒菜中间。而且常去的地方大概就那么几个,如果那个饭店长久的不黄摊儿,他们会一直吃下去,而如若那家饭店不幸夭折,那真堪比打DOTA失败、打球输掉一样纠结而痛苦,这两件事显然是放在女朋友之前的,所以我基本没有选择权。后来便是自己在北京独立生活的时段,就算是我自己骄奢淫逸惯了,也知道自己口袋里的银两不多要节省。所以早晨鸡蛋灌饼,中午就是7-11的盒饭,晚上便是麦当劳和吉野家,调剂口味就到超市选些自己爱吃的食材煮上一锅关东煮周末吃。在北京两年,我没吃过什么特别出名儿的饭店,基本都是快餐,但是体重却暴涨到120!后来我花了半年时间才把体重恢复正常,而这之后竟然开启了我美食的味蕾,一家馆子一家馆子的试吃,拍可口的照片,当上了论坛的美食版版主,从自己的家乡吃到了祖国各地,进而发展趋势到世界各地,吃,成了我生命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爱好,亦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和朋友们吃饭,他们会自动自觉的先把菜推到我面前让我拍照,时不时的熟不熟的人都会来问我,什么位置的哪家餐馆还不错?或者问我你去到哪个地方什么东西最好吃?我非常乐意解答这样的问题,也乐于把我的银子花在吃上,更加乐意结交同样吃货的朋友,因为我知道,喜欢吃的人一般都比较单纯,尽管体重是不会给吃货们面子的。
因为长时间的暴饮暴食和反复减肥,我的脾胃已经不适合再从资深吃货晋级到专业吃货,但是爱美食的心永远不会变!我始终坚信美食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趣的一件事。在我们已经不需要仅仅满足吃饱这个需求的时候,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世界,缤纷异常,值得拥有一辈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