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茶馆>

(2007-06-27 18:53:11)
 因为要做话剧专题,所以特别拿了些话剧的素材,都是人艺的经典话剧,也都很老,我对这些东西曾经很排斥也确实没看过.这一次磨蹭了10天写出来的东西我自己就先给自己PASS了,发回重写.于是,花时间把82年谢添导演的电影版<茶馆>看了一遍.之前看过话剧版的,演员,台词基本一样,据说电影里于是之的表演比我看的话剧版要好.可我觉得话剧已经很精彩了,而电影更加立体.看着这样的电影很容易感怀,那个年代很让我痛恨,可是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很残酷,可惜我不曾了解过.茶馆的几十年变迁让人唏嘘,到最后隐晦时的结局实在让人很想落泪.那个年代,外国列强让人想踹,更想踹那些所谓的中国人!最后,三个暮年老人总结自己的一生,就仿佛看到自己终老一样.你究竟想做怎样的一个人?很沉重,沉重的思索.
电影<茶馆>
1982年,《茶馆》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谢添任导演,演员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话剧《茶馆》的全体同志,如于是之、郑榕、兰天野、英若诚等。1983年该影片荣获了第三届金鸡奖的特别奖。
  电影《茶馆》基本保持了原著的风貌,但由于电影艺术毕竟有别于舞台艺术,因此它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对人物与场景做出了有别于话剧的处理。导演的总体构思是向生活靠拢,向人物动作的真实感靠拢,演员的表演夸张幅度比话剧要小。
  电影中增加了利用北京西四牌楼街景所拍摄的外景,让剧中人从这条街上把戏带进茶馆。这样处理体现了电影艺术在时空处理方面的优势。在时间处理上,幕间贯穿的外景画面,是用电影特有的积累式蒙太奇组接来代替幕前交待;在空间处理上可以突破茶馆一堂景的局限,把画面延伸到茶馆所处的三个不同时代的风貌。
  电影中的音乐是以民乐为基调吸收了街市中各种音响素材,有些是在舞台上难以突出的。比如电影中有马五爷拂袖离开茶馆前用一个手指头掸掸外国式呢帽的声音,揭示了这个洋奴才的狂妄、骄矜的心理状态。又比如,刘麻子逼康六卖女儿时,王利发气闷地使劲拨动算盘珠子的响声之后,紧接大街上叫卖“高桩柿子,涩来换”的凄厉之声,也可凭添几分悲剧气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