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技巧与心态-摘自《于丹庄子心得》
(2012-05-05 17:27:40)
标签:
文化 |
分类: 人生智慧 |
那么庄子还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一个人什么样的状态到达最好。他又讲了一个斗鸡的故事,齐王呢,喜欢斗鸡,所以他就让很多人为他来养这个鸡。有一个鸡正在被养着,要以后成为一个雄霸四方的斗鸡。过了十天,齐王就去问这个纪渻子,替他训练斗鸡的人,说我那个鸡行了吗?纪渻子告诉他说,还不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鸡虚憍而恃气,大公鸡盛气而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非常的骄傲,胸中有一股气。按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正好吗,它这个时候雄风犹在啊。真正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不行,再等等吧。又过了十天,齐王去说,我那个鸡现在训得行了吗?告诉他还不行,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是外在别的鸡一有响动,它马上还有反应,还想争斗,这还不行,再等等。又过了十天,第三次去问,我那鸡训得怎么样了,他说再等等,现在呢,虽然外头的反应它可以淡了很多,但是你看它的目光中,还叫疾视,目光太锐利,一有响动,眼睛就过去了,所以这个时候它还太敏锐,还有这种攻击心,不行,再等等。又过了十天,这第四问,说几矣,几乎可以了,这个时候虽然外面的鸡还有一些响动,但是它已经不应答了,这个时候,它像个什么样子呢?这就引出了我们生活中用的一个成语:呆若木鸡。说这个鸡现在已经训练得看起来像个木头鸡一样,而这个阶段把它称为全德矣。它的德性就已经内化了,都内敛了,所以呢,这个木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马上就会落荒而逃,说这个时候的鸡可以去斗鸡了。
其实《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提供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判断系统,我们认为一个鸡如果真正去争斗的时候,需要像一个将士,上阵三通鼓一样,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于外,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的锋芒全都消弭了,把一切的锐气纳于内心,这种内心其实是一种含蕴,也就是说并不是它真正没有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当这种时候,才可以叫全德。也就是说,最后的争斗,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
庄子讲了一个普通的木匠,叫梓庆,这个人去做什么呢?做祭祀时候挂钟的架子,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活,很简单的器物,但是就是这个木匠,他做出来的这个架子,人人见到惊为鬼斧神工啊,他怎么会做得这么好,觉得它那上面野兽的形状,宛如真正的走兽一般,栩栩如生,所以大家就对这个木匠特别有口碑。那么这个口碑传着传着就传到国君那里了,所以鲁侯召见这个木匠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到底为什么。梓庆很谦虚,他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决窍啊,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技巧,他说如果你一定问,我就跟你说说,无非是我在做任何一个普通的架子之前,我都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那么这种斋戒为的一个目的,叫齐以静心。也就是说,我去做所有的斋戒,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那么在斋戒的过程中呢,我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人就可以忘记了我最后要拿着这样的东西去封功啊,去受赏啊,任何的庆典啊,勋爵啊,加给我的这个利禄啊,这些东西可以扔掉了,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我可以忘利。再接着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可以忘记名声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它是毁啊是誉啊,是是啊是非啊,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那么还要继续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可以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他说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我就拿上斧子进山了。进山以后,无非是去看一看我要做的事,这个时候,我可以忘记我是为朝廷做,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杂念你就做不好,他说我这个时候无非就是要做这么一个架子,就是为事而事。所以他说我就在里面去看,有哪些天生长得就像野兽,因为我心静,所以一眼就会看到,然后我就把天生长得特别像的木头砍回来,随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现在的样子。也就是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梓庆的奥秘。这四个字值得我们记住,“以天合天”。人就应该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也就是说,人永远不要和规律较劲,不要违背规律,不要做徒劳的努力,而应该用自己澄净清明的心,用一种世间大智慧,看到哪些事情可以以天合天,这样的话就是人生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