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成才侧记(转)

标签:
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儿童诺贝尔奖杂谈 |
分类: 家庭教育 |
正因为此,现在的孩子和家长,已被身不由己的卷入了一个深深的漩涡,这个漩涡的中心,只有一个:分数。一个有学生的家庭,其大部的喜怒哀乐,总是有着分数的影子。家长们见面,三句话就会讲到孩子成绩如何,补习班如何,老师如何;谁家的孩子参加了什么竞赛,得了什么奖。孩子童年的乐趣、自由、好奇、爱玩的天性,统统被积压,甚至被扼杀。家长们还一直在自我安慰——这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将来。
孩子的童年,究竟如何度过?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自虐式苦读,是“闻鸡起舞”的惜时勤练,是“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马拉松学习?难道孩子的成才,非得以牺牲童年为代价?让我们静下心,听一听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些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他们是怎么讲的吧。
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誉为“光纤之父”。他回忆说,小时候,自己经常把泥巴捏合成团,掺入红磷和氯酸钾粉末,当扔出泥团时,就会爆炸。这些游戏本身是危险的,但童年的调皮捣蛋的好奇、探索的思维,却是最终科学成就的最初萌芽。高锟告诫父母们,不要对儿童过分限制,过于约束意味着“切断(孩子们)可能通往某些有趣事情的路径”。
李远哲,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认为:“学校与家长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能够自己成长,如果学校让学生太过忙碌,占有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这罪过是不能原谅的。”
“例如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设计新东西或动手创造的能力,与大家平等讨论,以及问好问题的习惯,追根究底的习惯和毅力等重要的事,常常因为准备考试所花费的长时间与精力消耗,被挤压到不能成长。“这些笔试考不到的能力,往往是在独自摸索,或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培养的。”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应该说,对大自然和周围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是引领他走进科研世界的直接原因。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有此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
对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柴昌俊来说,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
当我目送背着大过肩的书包的刚上一年级的女儿,走进学校;当我奉师命登陆女儿的校友录,在红红的优等生姓名中搜寻女儿的名字;当我听着妻子对女儿完不成作业的呵斥;当我看到周末女儿不情愿的去学英语和数学。。。。。。心头涌起的,是沉甸甸的悲哀。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我也深知,这样的童年,不会是孩子期翼的;这样的培养,不会是真正能够成才的;社会,应该也不会需要只懂得考试的学生;孩子,长大后对童年的回忆,也不应仅仅是黑白的书本和考题。
不敢说救救孩子,但想说解放孩子,社会、学校、家庭,为了孩子的快乐,为了孩子的健康,也为了孩子的成才,请摒弃急功近利的唯分数观念,请还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