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赏识 真爱孩子-应《上海妇女》稿约而作

(2007-06-18 15:34:36)
分类: 学术论文
   学会赏识 真爱孩子-应《上海妇女》稿约而作

        王士民   
  2007年儿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档节目叫《竖起你的大拇指》,引起了无数家长的兴趣和共鸣,尤其是那些因为教育孩子焦头烂额的家长,他们仿佛看到了把孩子重新培养好的信心和希望。这档节目应观众要求在央视几个频道一再重播,其主题就是周弘倡导的赏识教育。
  周弘,一位普通的老三届初中毕业生,用其二十年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留美博士,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的“差生”、“后进生”以及他们的家庭的命运。他们当中,包括了大量孩子当中最突出的四种所谓“问题”孩子,即厌学、网瘾、早恋,还有和父母逆反。随着赏识教育报告会在中国及东南亚的很多地区引起的轰动和一个又一个赏识教育奇迹的出现,这种教育方法也被列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中央教科所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教授曾题词给予热情的鼓励:赏识教育,家教法宝。
  下面谈谈赏识教育的核心、关键和实质问题。
  一、赏识教育的核心-尊重生命尊重规律
  赏者,欣赏也,识者,认识也。赏识教育倡导的理念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比如古人早曾讲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捷克最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几百年前就指出,“教育的全部奥秘就是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我们的孩子”,伟大的人民教育陶行知也说过“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鲁迅先生甚至说,“我们如果从小就不把孩子当人,孩子长大后就真的成不了人”。他们强调的都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待孩子的平等与尊重。赏识教育的核心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尊重生命、尊重生命成长基本规律的态度。
  中国的传统观念习惯于把孩子当作父母的私有财产,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理想的继承者、未完成心愿的达成者。这种心态会让孩子背负极不公平的负担。赏识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把每个孩子都当成独立的个体,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是万物之灵,需要家长和社会像对待上帝一样的敬畏。
  赏识教育努力唤醒父母找回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伟大智慧。孩子刚刚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每个父母都本能地做到了从不攀比、从不指责、表现再差也坚决相信孩子一定行、没有优点但全部是肯定、鼓励、喝彩、大拇指,进步再慢也充满耐心充满信心。当时的教育智慧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讲话走路再晚表现再糟的孩子也都得到了成就感、自信心和安全感,于时孩子们个个顺利地掌握了人世间非常复杂的口语,实现了直立行走的飞跃,对孩子而言都是教育奇迹。这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符合了生命成长的最基本规律,反映了对待生命及每个生命成长基本规律的极大尊重。
  赏识教育号召家长学习农民种庄稼的智慧。面对庄稼,农民从不指责,从不抱怨,他们总是知道要因时因地制宜改变种植方法,并且适度适量满足庄稼的各种需求。可是,有多少孩子,他们已经得到了过多的物质满足,像个皇帝,可精神陪伴和心灵需求却完全被忽略,像个奴隶,造成了身心扭曲,但他们的家长生活在当代巨大的工作和财务压力之下,还茫然无知啊。
  二、赏识教育的关键-满足需求满足快乐
  赏识教育倡导尊重、信任、理解、激励、包容、提醒六大原则,它恰恰满足了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所揭示的人性中最强烈最本质的需求。这些原则,包含了孩子生命成长当中最重要的阳光、空气和水,不可剥夺。当代的孩子的特点是高智商、高自尊、高脆弱、高敏感,但有那么多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所谓的“坏孩子”、“问题孩子”,恰恰就是因为做父母和老师的忽略了孩子的这种基本需求。家长们在生活中都会发现,“问题孩子”并不怕打骂、训斥、指责、抱怨、批评,甚至会适得其反,变本加厉,而他们在面对信任、感动、幽默、尊重和理解时,表现就会好很多。那是因为每个孩子,包括表现再糟成绩最差的孩子,他们从内心深处都不甘心做坏孩子,不甘心一辈子被人看不起。常常被很多好学生忘记的老师却经常会被当初的“坏学生”记住并感恩,其原因往往就是在孩子最绝望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语、一个眼神或微笑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基本需求,让他感觉仿佛得到了生命当中一根救命稻草,一盏灯,照亮了孩子的整个一生。
  教育的上的一个伟大发现就是要相信孩子,心理学上叫“贴标签”效应。而相信应在结果之前,所以,做家长的要始终坚信孩子与生俱来的无穷潜能,而不是非要等到好的结果出现才肯相信。即使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也要告诉孩子那只是方法问题,决不是能力问题。
求知本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学习本是孩子的本能,因为小时候的孩子个个喜欢刨根问底,尝试探索,甚至锲而不舍。但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感觉学习是一种无尽的灾难,有那么多孩子厌学辍学,甚至每年出现那么多因学习引发的孩子惨案?这其中恰恰就是因为我们对孩子动辄高标准、严要求,而随之而来过多的指责、压力、挫败、打击和不当的攀比,势必会令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探索的快乐,进而逃避。因为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本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能。
  赏识教育之所以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厌学的问题,就是因为它倡导“高目标低要求”的教育智慧,主张“先知长后知短”的教育艺术,弘扬“黑见白,倒过来”的人生智慧和明事哲学,它就是要孩子学习快乐。传统教育从倡导“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赏识教育主张“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慢慢少”。那是因为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首先被肯定并得到放大的基础之上,孩子就很快乐,就有了成就感和安全感,他就得到了正面的信息,看到了光明,他就有能量有意愿接受批评,变得更好。
  所以,赏识教育不是按照字面上理解的“不能批评”,而恰恰能使批评更有力量,更能进入孩子的心,让孩子永远看到自己1%的需要不断努力改进的地方,因为没有赏识的批评,只会带来心灵之门的关闭、逃避或反抗。
  “先知长”和“黑见白”是需要很深的智慧的,反映的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陶行知在做校长时,有一天制止了一个叫王友的孩子的打架行为并把他叫到办公室。面对校长,王友没有遭到想象中的训斥、批评或体罚,相反,他反而得到校长笑眯眯的三次肯定并得到了三颗糖果作为奖励,理由分别是守时、尊重校长、见义勇为。当感动得流泪的孩子主动表示自己打人总有错的时候,又得到了第四颗糖,理由是知错就改。面对打架严重违纪这一“短”和“黑”,陶行知却找出了四处“长”和“明”,结果王友被感动得不但主动承认打架的不好并自觉找到了改进不足的努力方向。用简单的四颗糖把一个所谓的“坏孩子”唤醒,陶行知真不愧为赏识大师。
  与赏识教育对应的是中国很多家长习惯使用的“挑错教育”,他们仔仔细细唠唠叨叨一定要把孩子身上的缺点短处毛病都指出来,以为等毛病挑完以后,一个完美的高大的美好的孩子就该出现了,实则不然。我们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自尊心、自信心与他身上的所谓缺点毛病是共生一体的,当把后者都挑完的时候,前者也将同时不见了。这种共生关系,正如同珍珠与斑点的关系,那些挑斑点的毛病然后削掉它以图得到完美珍珠的人,最终将一无所获。
  三、赏识教育的实质-一生喝彩一生真爱
  在孩子参加跑步比赛时,家长都知道要在起跑前就给孩子鼓励和信心,并助把鼓励喝彩欢呼鼓掌体现在孩子整个赛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即使不幸跌倒,也会不遗余力地鼓励和坚信孩子会再次爬起来,而爬起来就是胜利者。但是有多少家长在孩子的人生长跑中,慢慢地由拉拉队员变成了指责、训斥、喝倒彩、泼冷水、冷嘲热讽、横向攀比。孩子渐渐地越跑越没劲了,越跑越慢了,最后跑不动了,在学习或人生的跑道上缓慢而痛苦地爬。其实,孩子的人生是比跑道更加漫长的长跑,他们多么希望听到看到他们的父母永远地为他们自豪为他们骄傲,永远地为他们呐喊加油,高呼冲啊,因为那是他们不怕挫败坚持下去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的信心之源、勇气之源啊。我们怎么能在孩子中途出现一点问题或暂时落后的时候,就不再相信孩子了呢?!赏识教育呼唤家长为孩子一生喝彩!
  赏识教育倡导为孩子一生着想的真爱,因为爱由接受方决定,真爱必须为孩子一生着想和负责,必须能够让孩子可持续发展。包办代替会让孩子缺乏动手能力,缺乏成就感、自豪感和自信心,长大后很无能很退缩很自卑,所以它不是真爱;过分溺爱会让孩子忘记节俭和感恩,甚至无情无义,长大后缺少分享精神和合作精神,无法立足社会,所以也不是真爱;打骂体罚尽管可能在短期内换来孩子的好分数,暂时让孩子安静和听话,但孩子内心充满恐惧焦虑与怨恨,孩子不舒展不和谐不可持续,甚至在极度扭曲后做出伤害自己、他人或社会的事情。我们经常接到这样的案例,多少从小到大在打骂逼中百依百顺成绩良好的孩子一到初中就一落千丈了,同时出现厌学、网瘾等各种问题。
  赏识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一种意境,一种追求,说到底,赏识是一种教育智慧,是一种人生智慧。
  我以为,赏识是21世纪人类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因为21世纪,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和全人类共同的主题。
(作者简介:王士民,笔名阿甘,管理学硕士,上海示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暨赏识教育推广中心首席讲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企业培训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