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学术论文 |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学习(一)
上海赏识教育推广中心 阿甘(王士民)
随着社会上工作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孩子的学习成了当今父母最为关心的问题。根据我在工作中的观察,孩子不爱学习不肯学习不会学习已成为父母最为忧心和棘手的问题。
要解决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让孩子爱上学习,就必须首先清楚今天的孩子为什么学习,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不然,探讨如何加强孩子的学习就会无的放矢了。
一个工作狂在马路上走着,忽然对面跑来一只青蛙。令他称奇的是,这只青蛙竟然会讲话,它说:“我是一个被魔法诅咒了的公主,吻我,我就会复原,成为你美丽的妻子。”
工作狂冷漠地看了它一眼,继续朝前走去。青蛙跳着跟上他,喊道:“喂!吻我啊,我可以成为你的妻子,我是公主!”
工作狂接着朝前走,青蛙不停地喊。
突然,工作狂好象想起了什么,回头把青蛙捡起来,装到自己的背包里。青蛙在背包里大喊:“喂!你为什么不吻我呢?我可以成为你的妻子啊!”
工作狂终于开口了,“我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可我感觉有一只会说话的青蛙,很酷!”
今天的很多父母为教育孩子殚精竭虑,甚至想尽千方百计,可孩子的学习问题还是毫无改善。其根本原因,就是父母们并不了解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就像故事中的青蛙并不了解工作狂的真正需求一样。教育是一种智慧,必须遵循规律,首先必须搞清楚的就是今天的孩子为什么学习,他们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首先看看为生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存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驱动力最强大的需求。当今的父母最常用的教育理念的依据就在于此。他们往往会警告孩子小时候不用功读书,长大后就没有好工作,要去扫马路、捡垃圾或当乞丐。可是,今天的孩子,平时吃的就和以前过年吃的一样,平时穿的就和以前过节穿的一样,根本没有受冻挨饿的体验。所以,这种教育在今天就成了最没有力量、最没有效果的教育,而很多父母仍在唠唠叨叨地坚持使用,还百思不得其解,过去一直管用的教育怎么到了这一代没效了呢?
地理环境变化了,农民都知道要相应改变种植方法,再用老一套肯定不行了。父母一旦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百思不得其解了。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纨袴子弟少伟男”。孟子也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还是要想办法充分利用“为生存”这一原本驱动力最强大的需求,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农村,有一户人家。家里有9个孩子,前8个都是女孩,老小是个男孩。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辛,全家却十分娇惯这个男孩。
上学的时候,男孩就觉得学习很苦,后来读到高二,他觉得学习实在无聊,心想,上学还不如当农民,他们不用整天坐在教室里枯燥地学习,多么快乐自由啊。
于是,男孩不顾全家人和老师的劝阻,回家开始种田。
春风和煦、春暖花开的时候,他觉得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美好,种田真是太幸福了。可是,当酷热的夏天到来的时候,骄阳似火,烈日炎炎,他还不得不到田里去干活。手背上伤痕累累,手心上老茧层层,皮肤晒得脱皮生疼,喉咙冒火却连口水也喝不上。
男孩一边干活,一边思考,不甘心了,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要这样度过吗?
于是,他跑回学校,想尽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下跪央求学校重新给他一个上学的机会。回到学校,他成了全校最爱学习的人,后来考取了同济大学,读了博士,还成了名人。
他就是风靡全球的《学习的革命》一书的译作者顾瑞荣博士,现在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赏识教育研究室的副主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和教育专家。
这种教育应该提倡。我想,这也就是湖南卫视“变形记”栏目和国外倡导的易子教育的依据。我们在设计“全面关爱●阳光少年”活动中引入的下乡全程体验农村真实生活、关爱残障及孤儿、边远地区采风、辅读学校采访等活动,也是基于这个出发点。
建议城里孩子的父母要多创造机会带孩子到农村或其它艰苦环境去体验生活,增加感悟,只有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苦,他们才能体会学习的甜,效果会远远胜过说教。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