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云影

标签:
佛学文化 |
分类: 散文 |
暑假,念想中的美好时光,在真实走过时,别有一番滋味。
最喜欢的时刻,还是和自己对话的时候。就像做完核酸,走在黄昏里,吮吸着风的气息,感觉着雨后空气里的莹润,轻盈和温柔,好像身心俱洗。
我知道,那一定就是钱钟书说的“心无挂碍”之好了。未必是雨好,未必是风好,而是你心里没有对世界的索求,只有感受和吸纳。而多少时候,我们习惯了将身体作为一张网,网罗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只当作感受世界的触角。
这无功而返,自我疲惫的一生啊!
数日前,整理电脑,看到十多年里写下的层层叠叠的文字目录,震惊之余,却是深深的伤感。这些是我走过人间的精神足迹,它们密密匝匝,或是沉郁的幽蓝,或是轻盈的新绿,或是脉脉不语的嫣红,或是自净其意的浅白,它们足以垒成一座城池。然而,也只是一座孤城而已。
还写吗?
写了那么多,写了那么多年!能怎样呢?
还是在幽暗的井口观看这个星火无关的尘世,还是像是垒着无望的泥墙,还是在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老剧本里盘旋。
是的,很少投稿,即便投,更多也是石落大海杳无声息,所以也不想尝试。想起王小波说:比起写小说,原来更难的却是卖小说!
碰壁是人生宿命,何况我等。一个悲观主义者加精神洁癖者,没有第二种可能性了。本地熟悉的报刊编辑也能刊发,只是却有一种机会主义者的不适,并且很多也不适合。
那么还写吗?
这个文字的方阵和围城似乎困住了我。
“难道艺术就是为了卖!”梵高的话忽然冲开了豁口。
为了什么而写?回到初心,其实就是为了打破生活的庸常,在走过的泡沫里提取一点汁液;也是在回望之时,重新审视经过的一切;还是生活的风经过我时恰好结了一滴水,我将之倾倒出来;也是为了对抗这虚无的人生,用书写镇守一点生活的重量!
那么随心而写就行了,何必在意有多少人读过呢?一如从前,放在博客就好。
你看也好,不看也好,我就在那里。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在那里,我也不会将自己丢失。
这世界有多少人热爱着,并不意味着都要被注目。聚光灯只是一种礼物,而不是目的。
写作本身,便是对写作者的馈赠,因为在那过程里,他和自己对话,和精神对话了。这种输出本身就是一种快感。认真做自己的事就好。而我的忧郁,只是在浓稠的圈子里被丢失了初心吧。
想写就写,爱着就做着,不问世事沧桑。
日日在尘俗,时时读禅语。常有豁然清明之感。
比如前几日读到几个饼。摊主要送十个饼给僧人,僧人每日还之一个来。摊主与之辩解,“干嘛我给你十个,要还一个给我,我给你的,你还给我……”僧人只一句“什么你的我的,什么一个十个!”豁然感觉,我们这短促的人生啊,多少日子就用来为这些毫无意义的是非分辨买单,在里面轮回盘旋,多么不值。
每有琐碎之事敲打心头时,都会想起这则公案。工作,婚姻,这些我每日沉浸的事情,日复一日地轮回重复,有多大意义?尤其那些重复里若有太多的不快乐,还需要坚守吗?
第一次从高处看人生。那些中年离婚者,若是为了在培养孩子功德圆满之后,选择独身的生活,未尝不是为了体验另一种人生?就像多少激流勇退者,另起炉灶,未尝不是开创另一种可能?弘一的出家,未尝不是为了上到生活更高的楼宇去,一生而能体验三世,实是不枉此生!
这个七月,一场压抑已久的口舌之战,让我开始想象生活的另一些可能。
再读《前赤壁赋》,别有所感。
我们都会悲叹岁月易逝,人生须臾。可是若以宇宙大眼来看,何来消逝?何来永恒?每一个伟大的壮观里都有每一滴的更替变化,“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更重要的是,渺小短暂之身却可以坐拥山川风月,此肉身之小又哪里还是小,可化身为阔达的肉身,成就的是“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之境;也是以肉身可拥的寥廓无边,战胜了生命的长度!
肉身本是一座桥,是为了抵达浩渺之境,而不是在桥上踯躅徘徊;肉身是一个感应器,是为了感应到天地人间的种种颤动,随之应声而动,应声相随。
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一直很喜欢的偈语。瓶中的水是水,也是云,不过是和云一体两面,身处形式不同而已。水能感应云的一切,水更应忘掉自己是水,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云。那么即便在瓶中,瓶又能奈之何?
我们的人生啊,肉身之瓶不过是我们寄身的形式而已,我们本是云,是水,是月,是一切的一切……
我之渺小,不是渺小,而只是无限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七月,再见!在此处,我留下了一抹云影!
202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