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刀锋》,人生的意义

一本打开就放不下的小说。春节前那个晚上看到十二点,强迫自己合上,第二天早晨五点多就醒了,继续看。先生醒来时看到我与晚上是同一个姿势,一时间有点发懵,不知道是几点了。
“刀锋”,名字冰冷,岌岌而危。如果不是序中的解释,或许一本书看完也很难明白书名的深意。印度圣典《迦陀奥义书》中说,“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这本书是毛姆七十岁时的作品,借主人公拉里及其身边人的一些经历探讨生命的意义,宗教,世俗生活,神秘主义…
一个主题在一本书里意犹未尽,毛姆先生就会在另一本书里继续探讨。在他的随笔集《随性而至》中,通过描写苏巴朗的绘画,以及一幅好的绘画所带给人的那种颤栗,进而就说到过神秘主义…
毛姆多次在他的书中融合着东方的哲学思想。《面纱》里借由最初爱慕虚荣的凯蒂到最后她如何获得了内心的沉静安宁探讨一种“道”,修道院院长说,“一个修女只是不断地祈祷耶稣还不够,她应该成为自己的祈祷者。”
在《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渴望着一种绝对的自由,而在经历很多之后,他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过普通的生活,“也许由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
《刀锋》虽然也更倾向于人在精神生活方面获得的快乐幸福远比物质方面所获得的更加长久,但七十岁的毛姆,对其他存在方式也有了更多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描述时笔触温和,如艾略特的追求社会地位,伊莎贝尔的追求物质生活…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名叫拉里。拉里一出现,便显得与众不同,也为他以后所选择的道路做了铺垫,“自从进了房间他就没说几句话,可他那安然的神情却似乎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无声地参加了这场谈话”。
安然,平和,宁静。在小说以后的描写中,对于拉里以及拉里遇到的人,多次采用了这样的字眼。以及,一种恬静、仁慈,一种无我的气息,一种无声的“高洁”。
与《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选择不同,婚姻一直都不是拉里特意追求的层面,一切在他身边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果婚姻需要他放弃梦想,他只能忍痛放弃那份感情。
“世上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被一种非常强烈的欲望占据着、驱使着,非得身不由己地去做某一件事情。他们随时准备牺牲一切,去满足他们的这一渴求。”
这一点,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也进行了刻画,在那部小说里,克兰德在某种念头的牵引之下,放弃了高薪工作,抛家弃子,追随了艺术。
而拉里的选择,与他早期的个人经历有关。16岁成为飞行员的他,在一场战争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好友为了救他而与敌军的飞机相撞而牺牲,这对拉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要去“游荡”,想弄清楚,“究竟有没有上帝。想要知道为什么会有邪恶存在。我想知道我的灵魂是不死的,还是在我死后它就泯灭了。”
拉里的追寻之路开始了。
他先是进行大量的阅读,而后成为煤矿工人,艺术雕刻家,农家的雇佣者,一直到后来遇到印度宗教(哲学)。
毛姆对拉里的书写,几次让我在阅读中产生一种全身颤栗的感觉。这让我几度停下,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产生了一种同频共振,一个灵魂在一种安然宁静中通过书页忽然便在某些瞬间穿透了另一个灵魂。
那种感觉,如拉里在一个破晓的时刻看到展现在他眼前的景象时,内心所起的感觉。“一种震颤从我的脚底升起,经过身体,一直到了我的头顶,仿佛觉得我突然一下子脱离了我的肉体,作为纯粹的精神,分享着这一我做梦也想象不到的美好。”
小说继续探讨,并慢慢接近神秘主义。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喜悦。
拉里不知道是他在那一刻与“梵”融为了一体,还是蛰伏在潜意识里的一种与宇宙精神类似的元素一下子涌入到他的意识里。总之,那一时刻便是大多数印度教徒所要达到的精神的至高境界。
小说也借拉里之口对宗教进行了讨论。拉里一度对宗教充满质疑,而印度哲学的一些观点则让他信服。“我总觉得那些宗教的创始者们有些可悲,他们把你对他们的信仰作为拯救你的条件。……吠檀多派的不二论哲学并不要求你凭着信仰去接受什么,它只要求你热切、充满渴望地去认识本体……近代的印度圣徒们有鉴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承认通过爱和工作也可以获得拯救。”
这与阳明心学有些类似。拉里遇到的西里 甘乃夏大师告诉人们:我们都比自己所认为的要伟大得多,智慧是通往自由的途径。
那么轮回呢?
如果说在几次那样的狂喜之中,他真的与“绝对”合为了一体,根据西里 甘乃夏大师对他说的,等他清算了今生的前因后果之后,将再也不会转世到这个世界上来了。解脱就是将真实的自我从轮回中解救出来,终止轮回。
而这个说法让他有点沮丧,他想活着,再活,想回到生活中去。“我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去归隐,我要生活在这个世界,热爱世间万物,老实说,不是因其自身,而是因它们里面蕴含着无限。”
书中对拉里的塑造,也让我想到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和《纳尔奇思和歌尔达蒙》,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切身体验,一路上经历着,在经历中感受着,感受后有了更深的体悟,进而达到一种平和、宁静和喜悦。
而小说对其他一些人物的刻画,艾略特,伊莎贝尔,格雷等,这些世俗生活中的人,也都有着可贵的品质,追名逐利也好,追求物质生活也罢,作者以充满善意的笔调,让每个人在各自的轨道上经历了波折之后,各得其所…
人无论选择怎样的道路,都要经过磨难。
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只有每个人自己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