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坚《在漫长的旅途中》赏析(刘春)

(2008-07-03 21:31:31)
标签:

诗歌

杂谈

分类: 中国新诗赏析

在漫长的旅途中
  
     于坚
 
   在漫长的旅途中
   我常常看见灯光
   在山岗或荒野出现
   有时它们一闪而过
   有时老跟着我们
   像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
   穿过树林跳过水塘
   蓦然间 又出现在山岗那边
   这些黄的小星
   使黑夜的大地
   显得温暖而亲切
   我真想叫车子停下
   朝着它们奔去
   我相信任何一盏灯光
   都会改变我的命运
   此后我的人生
   就是另外一种风景
   但我只是望着这些灯光
   望着它们在黑暗的大地上
   一闪而过 一闪而过
   沉默不语 我们的汽车飞驰
   黑洞洞的车厢中
   有人在我身旁熟睡
  
[赏析]

    于坚是近20年来最活跃的诗人之一,一直处于“诗歌江湖”的中心地带,影响十分广泛。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于坚是“第三代诗人”的旗手;90年代,他又成为“民间立场”诗人的代表性人物;而新世纪以来,于坚的散文影响日深,几乎创立了一种散文的“于坚体”。与一般的著名诗人“只闻其名不见其诗”不同,于坚创造力旺盛,每隔几年都有代表性的作品出现,可以说,无论是才智还是日常表现,都堪称中国诗坛少数几个能够贯穿80年代和90年代的诗人之一。
    在于坚的短诗中,创作于1986年的《在漫长的旅途中》是我较为喜欢的一首。这首诗保持了于坚一贯的口语模式,简洁而朴实,没有惊人之语,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读懂诗人所描述的情境,以及诗人的所思所想,但读后却余味悠长。值得特别留心的是诗歌的结尾,“黑洞洞的车厢中/有人在我身旁熟睡”两句,从诗句上看并没什么特殊之处,无非是说当“我”浮想联翩时,一个陌生人在身边熟睡。表面平和,但实际上波澜暗涌。诗人至少提供了两层涵义给人们揣摩。其一,“我”身旁的人的确在熟睡,他的安静符合全诗营造的氛围,衬映了世界的美好;其二,“我”身旁躺着的是一个陌生人,他很可能是表面在熟睡,实际上是醒着的,那么,人们就不得不怀疑此人的身份,并对他的这一行为作出提防。也就是说,第一种状况是和谐的,令人放心的,第二种状况则让人担心,甚至恐慌。当然,还可能有其他的解读方式。仅仅是一个人“熟睡”的描写,就勾起了我们无尽的联想,诗歌的魅力可见一斑。我相信这是一首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的诗篇,如果这样的作品蒙尘,这将是时代的悲哀——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而对优美的精神产品视若无睹了。当然,这只是部分的于坚,或者说是短暂的于坚。90年代后,于坚一度改变了风格,创作出了《飞行》、《零档案》等庞杂的长诗,虽然同样受到关注,但给普通读者的心灵冲击力已远不如早年的作品了。
    《在漫长的旅途中》让我想起十多年前读到的某个诗人的作品,也是平实的口语,也是写灯光,那首诗震住了初入诗坛的我,我喜欢上了它,并且模仿它写了一首《灯光》。现在我才知道,我曾经喜欢过的那首诗不过是模仿《在漫长的旅途中》而已。有意思的是,在多年的阅读经历中,我发现很多诗人对另一些诗人的模仿,个别诗人还是“著名诗人”。我想,如果这些人不是有意模仿,那么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心的浸润是潜移默化的,你身陷其中而不自知。作为一个诗人而言,这是一种悲哀,因为他永远被别人的光环笼罩着无法自拔;而作为一个读者,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有意思的是,于坚的这首《在漫长的旅途中》也曾被人指责为模仿了美国诗人弗洛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道路》。在我的印象中,《未选择的道路》写的是“我”经过树林时,在两条分岔的路口犹疑不定,最后选择了其中人迹较少的一条;最后“我”终于明白,是当年的选择不同,导致了整个人生格局的差异。而《在漫长的旅途中》也出现了“选择”:“我真想叫车子停下/朝着它们奔去/我相信任何一盏灯光/都会改变我的命运/此后我的人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但我只是望着这些灯光/望着它们在黑暗的大地上/一闪而过”。立意上的确有相似之处,至于是不是模仿,我想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结论。
  (刘春)
来源:天涯诗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