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请求与空洞的满足
——我读严力的《还给我》
【原诗】
还给我
严力
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
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
哪怕被你吃掉了也请把骨头还给我
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
哪怕被你录在了磁带上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
我与我兄弟姊妹的关系
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爱的空间
哪怕被你用旧了也请还给我
请还给我整个地球
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
一亿个村庄
也请你还给我
7.29.86
【赏析】
我读这首诗,首先被题目设置的空白吸引住。“还给我”这个动宾短语传达的是一种祈求一种期待,表明“我”当前的缺失。还给“我”什么?这是我读这首诗的第一个追问。整首诗就是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作出了具体的回答。排比、反复句式与层递手法的运用,显示了清晰的逻辑层次和激越的情感旋律;祈使句与让步假设句的运用,将“我”的急切的等待、诚挚的请求,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值得我玩味的是首先是“我”所请求的具体内容,这些纷至沓来的意象以及抽象化的概念,蕴涵着“我”的精神的诉求,它启发着读者通过联想、想象以获得其丰富的内涵。我是这么去解析这些意象的:“没有装过锁的门”——“我”不愿被异己的力量所封闭,“我”希望拥有自由的空间;“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我”不愿不分昼夜不辨黑白地活着,“我”必须主宰自己的时间;“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我”渴望诗意地生活,拥有宁静与安适;“我与我兄弟姊妹的关系”——“我”不愿被孤立被边缘化,“我”渴望温馨和睦、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爱的空间”——(这个概念比上一个更进一步)“我”憎恶生活在充斥冷漠、布满仇怨、杀机四伏的世界;“整个地球”——(这个意象是全诗的高潮点)——“我”希望地球是一个和平的星球,不再干戈纷扰……诗人借“我”这个抒情主人公之口,宣泄了自己的美好理想。他也深知这些理想的实现是何等的艰难,于是他又一次次地退而求其次,以不断地强调自己祈求标准之低廉。理想的最高期待与满足要求的最低限度,这二者之间的对比反差,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讽,很明显,这种反讽是指向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现实,或者说指向了现实世界的荒谬。而且这种反差进一步促使我们去追问:“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没有房间,门有何作用?“(雄鸡)被你吃掉了也请把骨头还给我”——一把啃剩的骨头,还能提醒“我”生命的节奏吗?“(牧歌)被你录在了磁带上”——被科学技术物质化的虚拟的“牧歌”,还能让我皈依真实的灵动的自然吗?至于,“只有半年”的“兄弟姐妹的关系”,“被你用旧了”的“爱”,都反衬这个世界的荒凉冷酷与非人道;还有“已经被你分割成
/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的“地球”,则更具幽默化地隐喻或指斥了世界的动荡、冲突与分裂、争战,这样的“地球”还给人的还会是和平、安宁与幸福吗?更让人觉得荒唐的是诗人在具体请求的列项分布的反常规所暗示的幽默。从整首诗文本来看,“我”的请求显然是按着由小大(或着说由“小我”到“大我”)的顺序展开的,而现实世界(“你”)所能给予的满足是空洞的,是不存在的;初级层次的小的“请求”,尚且无法得以满足,更何况更高层级的要求呢?而“我”却不在乎这个严酷的现实了,而一厢情愿“变本加厉”地一次次地提出更高级的“请求”,当然这更高层级的“请求”的满足只能是更加地空洞,更加地不现实,也就更加地荒谬可笑。这或许就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的天真与幼稚。
诗中的“你”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某种既定的操纵生杀予夺之大权的力量,“你”是那样的高高在上。是那样的难以亲近,是那样的不近人情,以致“我”的一切“请求”都可能是一群吟诵的文字,一簇精神的焰火而已——这就是我们大家无法直面又念念不忘去改造和征服的世界!
林承雄
2004/10/28 下午 初稿 于寂寞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