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尔赫斯《雨》赏析

(2008-06-19 11:16:01)
标签:

诗歌

杂谈

分类: 外国诗歌赏析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  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  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  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幕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  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  他没有死去。

 

赏析

    《雨》是博尔赫斯的名诗之一,诗歌以雨为题.抒发了诗人追忆亲人和往事的情怀。

    诗的第一段,以隐伏的写法.从侧面描述了黄昏的雨景.巧妙地向读者交待了诗人回忆往事的时间和空间。黄昏下雨时.天空突然明亮起来,这是大自然常见的现象。这里,作者已讲明时间正处在黄昏.景况是下起了细雨。至于雨是刚刚开始下呢,还是早已开始了呢7作者并未交待清楚。其言外之:很明显.作者是在屋子里,而且是独自一人.正对窗外的雨曼浮想联翩。后两句诗将地点和作者的处境交待清楚了。

    第二段承接第一段的末句.诗人思绪升腾,开始追忆那温馨的过去。细雨浙淅沥沥地下着,在簌簌的雨声中.诗人忆起自己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爱情最火热的年代。诗人将恋人比为红红的玫瑰.妩媚动人.圣洁无比。诗人是那么痴情、那么执着地爱着她!

    博尔赫斯的爱情生活.是拉丁美洲文学界多年争论的一个问题。诗人大半生过着单身的生活.直到69岁时才与埃尔萨·米利安小姐结婚,不过婚姻只维持了不到4年时间便破裂了。诗人在去世的前几年,又与玛丽娅·科多玛小姐结婚.彼此相处很好。关于诗人迟婚的原因,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诗人在青年时曾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断了。诗人为此心灰意冷.曾发誓终生不娶。这首诗透露了诗人青年时的情遇,证实了学者们近年的考证。

    诗的第三段为第四段做了铺衬.诗人对客观事物昏暗的描写,意在要把读

者带向新的意境。第四段的第一句。“庭院消失了“,一语双关.意为客观事物在诗人的脑海里全部消失了,诗人完全进入主观的遐想中.朦胧中,诗人好像听到他最渴望的声音——父亲回来的脚步声。

    诗人早年丧母.其生活与教育全由他的父亲照顾。他的父亲是位著名医生,博学多才.对诗人影响很大。为了教育诗人.曾几次更换家庭教师。所以.诗人对父亲的热爱和崇敬是真挚和深沉的。于是,诗人在雨景造成的回忆往事的机遇中.自然而然地想起他所深爱的父亲了。

    读博尔赫斯的《雨》,你的内心没有理由不变得温润而丰沃:雨不仅"洗亮葡萄架上的黑葡萄",而且使"黄昏变得明亮",让你看见"黑暗背后更大的光明"(林茶居);迷蒙的细雨中,那玫瑰,那庭院,忽远忽近,让一切在细雨的浸润下意味深长;你听见"细雨在落下",你还听见一个博尔赫斯渴望已久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有点突兀,有点神秘,但更多的是被持久地震撼!
  你可以说,这是一首关于"世界"的诗,她的思想超越了一切时空,"雨"不经意透露了她探索宇宙本初的蛛丝马迹:从黄昏的雨,到玫瑰,再到黑葡萄,最后引出潮湿的声音,这些意象的喻指显而易见。你也可以说,这是一首"神的颂歌",在弥漫宗教意味的雨?诗人在灵光碎影中撞见"复活"过来的"父亲"(神的喻指),于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诞生了!当然,你还可以说,这首诗仅仅是诗人的一次"心灵的颤动",关于知识和现实的标签,统统"说明"不了这首诗的"内核"。
  其实,关于这首诗,更多的时候,你只要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诵读!
  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圣马丁牌练习簿》(1929)、《阴影颂》(1969)、《老虎的金黄》(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1937)、《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阿莱夫》(1949)、《死亡与罗盘》(1951)、《布罗迫埃的报告》(1970)等。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