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赏析三则

(2008-06-11 21:22:31)
标签:

诗歌

杂谈

分类: 中国新诗赏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赏析

赏析一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顾城的审美理想——追求一个纯净、和谐,没有矛盾,使人心情愉快的另一世界,孩童时的遭遇,使顾城理想的梦破灭了,但他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希望在他的另一世界中重新实现。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蜡笔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生蓝图,画下笨拙的自由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然而,这幻想的美好蓝图在现实世界中能否实现吗?诗人离开幻想回到现实。没有领到蜡笔,指的理想蓝图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在绝望中只有撕掉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白纸自我、生命或没有写出的诗。但诗人是否从此就停止对幻想的追求了呢?不。诗的最后一节再次点明,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

  顾城在孩童时代曾有过种种与大自然身心交融的机会,他在大自然中发现了一具自由境界,在这自由境界,他可以暂且忘却现实中的种种忧伤和烦恼。这自由境界就成了他执着地追求的幻想世界。由于诗人同大自然有这种特殊关系,因而大自然也就被同化在诗人的心理结构中,他的诗因此而具有了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赏析二



理想、现实:永恒的矛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读后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用以下的文字填满了印着这首诗的书页的空白处:

一个任性的孩子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画面,如果谁能不为之心动,那么他真的不该拥有读诗的权利。

  一个任性的孩子,被幻想宠坏了,但他却没有为自己幻想太多,他的幻想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不是个人中心的。因为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以世界为家,以自由为生活,以理想为现实,以梦为诗。这个任性的孩子与他所画下的那么多美好的事物一样美丽,并且可爱。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它制造了幻想,却是为了将它撕破。它给了这个孩子那么多美丽的梦,却不让他拥有一个彩色的时刻来实现这些梦。孩子脆弱的心灵呀,又怎能禁得住这样的摆弄?他太小了,他无法采取其他的报复行为,他只有撕裂自己,他只能以自己梦的逃亡作为对现实的微弱的反抗。

可是现实毕竟仍是现实,孩子毕竟仍然任性。这一对永恒的矛盾呀,为什么却成为市井间的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了理论家笔下犀利的言词?记得古人有这么一句话: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这也许是我能给予这位任性的孩子的一句赞美吧,尽管微不足道。

现在我只想加一句: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一个人,你才能读懂他的诗,理解他的行为。

 

 

赏析三

“童话诗人”的自白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赏析

                                裴紫安

 

    这首诗在某种意义上是顾城作为“童话诗人”的代表性自白,它展示了诗人对于天真幻境的无限迷恋。在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方面,我们很难提出一个具体的语境,我们仅知道,在1981年,“文革”的岁月仿佛已经离得很远,但人间的痛苦依然存在,顾城已经失业,正与谢烨陷于热恋之中,爱意和被爱使诗人对生命充满了童真的信念,仿佛世界可以由他“任性”地加以描绘和构筑。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理想得到幻觉式膨胀的年代。在思想和文学领域,人们经常谈论的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好像一旦获得这种解放,我们就可以企及真正的生活天堂。

     正是私人的和时代的这两种浪漫主义交汇成了顾城的“童话”,“任性”只是打开这一童话的性格钥匙,或者只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理由,它使“童话”世界的呈现有了心理的契机。

    接着是童话世界的逐层展开。一双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淡绿的夜晚、快乐的小河、贴着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插图的节日……,所有这些意象在一支虚构的画笔下涌动着,甚至,诗人还为自己构想了一个理想恋人的幻象:穿着秋天的风衣,被燃烧的烛火和枫叶所照亮,四周环绕着爱她却又得不到她的许多男人。此时,顾城与谢烨已经相识,我们不知道顾城为什么需要在一个实在的灵魂之外寻找另一个女人的幻象。也许这暗示着顾城的内在渴望已经超出了谢烨所能承担的部分。

     耐人寻味的一节是诗人的自画像:像一只“树熊”,“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这段幻象显示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惊人的预兆力——十年以后,他真的进入树熊出没的澳洲,居住在英联邦(“维多利亚”)国家新西兰的丛林旁,并且最终在那片丛林里长眠和安息。这种先兆力在顾城的许多诗篇中都有显现,它使我们看到命运之手的严酷。

    这首诗还流露出顾城的一些重要的精神特质:他作为“东方民族”个体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作为流亡者的对“大海”的无限渴望,以及“涂去一切不幸”的浪漫主义立场。要理解顾城,就必须对这些精神特质给予必要的关注。

    然而,尽管顾城竭力营造着天真的幻象世界,这个“任性的孩子”最终不能走进他自己的话语乌托邦里,经过三十七年的努力,他发现了这一切的徒劳,最后,他用锋利的斧子拆毁了自己的童话。

     对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识读,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另一个语言事实,即顾城的诗并没有像许多人曾经攻击过的那样“朦胧”和“晦涩”,相反,它呈现出一种清新流畅的明快风格,所有的段落都以“我”为开端,展开了某种主体中心的句式,仿佛是一个孩子半梦半醒时分的自言自语。这种语言气质与顾城的童话精神是紧密融合的。

                           1993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