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情和政治的激情隐喻——《太阳照常升起》

(2007-09-24 09:54:35)
分类: 看电影
 
爱情和政治的激情隐喻——《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看到一半,我就从理智上把辨析这部电影故事脉络的企图掐掉了。有的电影会很自然地促使你运用逻辑,而有的只会让你沉迷。沉迷并不是坏事,至少对于看电影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一个状态;可惜的是现在的电影观众太不珍惜这种状态,他们习惯了好莱坞式的首尾圆满的逻辑结构,偶尔碰到某些发疯的导演,给他们酿了一坛好酒,却弃之如糟糠。
   显然的,这部电影不适合的观影人群有:历史考据癖者,他们不能容忍房祖名的匡威鞋和演员们的时髦打扮;理性强迫症者,他们对于黄秋生的死耿耿于怀;象征主义符号学崇拜者,最终他们沮丧地发现无论哪一套解释都很合适,这就意味着哪一套都不合适;顺序线性叙事主义者,他们为了剧中人物关系和时间关系苦苦思量……,总之,它只适合真正热爱电影的那群人,甚至是只热爱欧洲电影的那群人。

    姜文喜欢拍写别人不拍的题材。

    挣扎又宣泄的青春,古怪而平实的百姓心里,愤怒而压抑的年代,时而仰视时而俯视的视角。

    姜文喜欢拍别人不敢拍的题材。

    充满质感的青春期,民间由无知到愤懑的抗日情绪,充满情欲又激情宣泄的文革末期。
  姜文的激情就目前的状态来看,还是一座活火山。是他被电影体制压抑太久了?是他在文革时的青春往事太多了?他对生命的感觉太疯狂了?他在宣泄情绪。
  姜文对文革的回忆,让很多人抓狂。他曾经在接受《看电影》记着专访时说道,文革对他来说,是生命中一个无法绕过的时间段,对他影响至深。他时常觉得,与其总是惦念,不如付诸艺术,付诸电影。但谁也无权阻止另一个人表达自己的回忆。说不定这记忆它就是粉红色的,说不定它就是激情燃烧的,说不定他就是拿时间的距离才能流畅地说出要表达的东西来!这是重点。姜文可以目睹,可以思考,可以追忆,可以臆想,这些东西在经过时间的洗汰之后,美好了,鲜活了,谁也不能阻止姜文在思想的国度里成为一个艺术的疯子。
   问题是,姜文在装疯卖傻。他有一腔的话要说,他感觉自己装满了见解,快要飞起来了,恨不得全身都长了嘴,各讲一个精彩故事,诗词歌赋口沫横飞!
  于是,这电影的表达手法,又成了一个策略问题。
  故事不重要,因为无论怎样一个复杂的故事,都满足不了他的表达欲。幸亏他还有全中国最毒的电影语言,和最诡异的想象力。
  这部影片的采用了圆形叙事结构的手法,有点类似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影片几乎颠覆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穿梭于时空当中,完全天马行空,没有一丝羁绊。从表达形式上又借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姜文说,这部影片的故事可以放在任何时代背景来演绎。不错,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爱情湮没的故事,放置在民国、当代;南美、西班牙、韩国,都可以。但放置在1958年到1976年中国特殊的背景下,却又宛若寓言。爱情、情欲、青春、时事、政治、阴谋、等待、癫狂、清醒、破碎、告白……姜文就是姜文,它可以把一个话题颠来倒去地说上三遍,而且是截然不同的方式。《阳光灿烂的日子》表达的是少年状态,《鬼子来了》则是青年,《太阳照常升起》则是中年。姜文,这个“鬼才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似乎是不会随着时间流逝改变的,但是时间也带给他不同角度的思考。

    其实可以放下理性的包袱,丢开逻辑的缠绕,只专注于影像的原始冲击力。情节、剧本、表演是某戏剧导演的爱好;运镜、剪切、光影才是电影导演的正经事儿。鹦鹉很假,但没关系,太真就做实了;上吊也行,因为不上吊就没那么好玩了;镜头更好,运动镜头很多,那是个不可捉摸的时代;鲜花盛开的铁轨够魔幻,魔幻是一条阳光大道。

    演员们不负众望,尤以房祖名为甚。这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公子哥,没有万众瞩目下成长起来的骄纵,据说姜文在找演员的时候,除了周韵,房租名是比较早定下来的演员。在5月上映的《男儿本色》中,房祖名让人看到一个温暖而坚韧的大男孩,这一次在《太阳》中更是有了乎想象的演出水准。只是可惜了黄秋生,和姜文的惺惺相惜,换来一个表演空间相当狭小的大群众戏份。倒是陈冲,把一个“浑身湿漉漉”怀春的中年女人演绎的光彩照人,每次出场都伴随着影院里善意的笑声。

    这就是姜文,在影片一刀不剪公映的情况下,他始终还是表达了他的意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