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刘承恩甲午年大寒至春分时令养生提示

(2014-01-30 09:42:44)
标签:

健康

甲午年大寒至春分

时令养生提示

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  刘承恩

 

按《黄帝内经》所述,公历120日大寒为前一个农历年运气的结束,也是后一个农历年运气的开始。2014120日大寒是癸巳年运气的结束,亦即甲午年运气变化的开始。

    一、时令分析

    ()甲午年气候概况

    统运为土运太过,“雨湿流行”,土能克水,五脏当中肾主水,故肾水容易受到侵淫,甚至出现水郁。脾喜燥恶湿,主升清,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升,影响脾的运化,则人们易多患“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等病。如果土气过度旺盛,在人体就会出现“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等症。

(二)甲午年一之气时令特点

司天之气为少阴君火,是春末夏初之火气,故上半年的气候偏于湿热。一之气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太阳寒水,起于大寒(2014120日),止于春分(321日),兼跨冬春两季,共经历大寒、立春(24日)、雨水(219日)、惊蛰(36日)四个节气,共计60天。

    1.大寒-立春 15天是“冬行冬令”。少阳相火的夏令退去,太阳寒水的冬令当政,气候逐渐寒冷,“水乃冰,霜复降”,人的阳气潜藏,周身的皮肤毛孔紧闭,不像夏令时毛孔容易开泄。人在此期间感觉较为舒适,阳气充分潜藏。脸红血热之人此段时间注意避免内热的滋生,每日申时后注意养阴敛阳、凉血降热,以顺应冬藏。

    2.立春-春分 45天为“春行冬令”,即民间所说的“倒春寒”。此时少阳之气开始生发,但因行冬令,气候偏寒,人的毛孔闭塞,于是生发之气受郁。“肝主筋”“膝为筋之府”。肝气因寒而郁,则人容易出现关节僵硬强直,或者腰椎疼痛等表现。体质偏寒之人注意养阳御寒,肝气郁滞的人或肝气偏盛甚至肝阳亢的人应注意舒肝理气。

    春分前太阳直射点仍在南半球,白昼时间少于黑夜,北半球获得的阳气仍不够充足,自然环境仍然寒冷,血热的人容易出现内热,或阳气无力驱寒,内热走至皮肤腠理,散之不去,引起疮疡,故应注意凉血养阴。

二、节气概况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2月4进入立春节气。立春又称“打春”,“立”即“开始”之意,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此日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315°。“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意义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正是中医时令养生所遵循的一年和一天中的阳气变化规律。故人在寅时可起床活动,以顺应春生。

    立春后15天是雨水,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330°,木得水则旺,阳气生发,气温回升。

    惊蛰日太阳视运动到达黄经345°,此时气温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每日凌晨3点(北京时间,以下同)为一天之“立春”,5点为一日的“惊蛰”,3-5点为寅时,也称鸡鸣之时,为一天阳气生发之始,故此时起床活动,顺应阳气“春生”的规律,尤为重要。

三、养生要点

《黄帝内经》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季调养的重点在于养阳以顺“春生”。

()调养指导

1.体质偏实、热者:肝郁、肝气盛甚至肝阳亢者,宜戌初疏肝;心热者戌正滋养心阴降心热;肺肾有热者,宜申正滋肺阴、酉正养肾阴,戌时不宜凉血。

    2.体质偏虚、寒者:如体质偏虚寒者也出现口干舌燥、脸红血热症状,调养可参考体质偏实热者;如果没有出现内热,可与体质平和者均采取出现不适实时调理的原则:气短乏力,实时补肝气;身冷背凉,实时补肾阳;胃凉或胃胀,实时温脾和胃;脸红血热,尤其申时后应滋阴降热、敛阳归肾。

()生活指导

1.起居方面

一日当中同样存在着“四季”的划分:3-9点为“日春”,9-15点为“日夏”,15-21点为“日秋”,21-3点为“日冬”。3点为一天的“立春”,5点为“惊蛰”,6点为“春分”,21点为“立冬”。

    (1)时间:古代养生早起为3点,晚起为5点;早睡为19点,晚睡为21点。春季养生宜早睡早起,即一日寒露(19点)睡,避免阳气被伤,次日立春(3点)起床活动,促进少阳之气的生发,尤其老年人及儿童应早睡为好。日冬前即睡,则五脏六腑之精华藏之于肾,人在熟睡中全身温暖,阳气无伤,第二日精力充沛;晚睡易耗伤阳气,久则使脏腑阳气不足,人的体质下降。“惊蛰”不起,则会使得阳气生发无力,人易头昏沉、乏力、面色无光等;或使阳气转化为火气,出现腰酸、易怒等症。早起活动后如觉困倦,可再睡回笼觉。

    (2)午休养心:有条件的人,午时休息有助于养心,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睡时宜横卧,《黄帝内经》云“……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午睡横卧片刻有助于养血,为下午活动奠定基础。

2.饮食方面

(1)血热之人应凉血降热,避免辛辣等温补食物。食用温补之物易加重内热及气郁,内热过大,气郁过重,可使头部压力增大,甚至引起心脑血管意外。宜吃藕、银耳、百合、梨、海带等滋阴润燥凉血的食物。例如,可将藕与怀山药、花生等一起炖烂食用,或将白菜或萝卜切丝与米一起煮成烂粥当作晚餐。

    (2)寅时起床后,可用有机绿茶进行茶灸。立春前以无汗为宜,立春后以微汗为宜,以发散火气。肝气虚者可用清明茶,血热者可用寒露茶。

    (3)男孩16虚岁、女孩14虚岁前,应避免吃辛辣燥热或温热性食物,尽量吃滋阴类食物。

    (4)养生提倡素食为主。素食有利于食物被消化和气化,避免脏腑因食过劳,有利于血液的清洁干净,血清则颜清,故亦可有助于内心的清静安宁,更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3.运动方面

大寒至立春运动宜缓,以无汗为度,汗出则阳气泄,不利于冬藏;立春后运动以微汗为度,可进行按摩、拍打等运动,以促进阳气的生发,使气血经络保持通畅,避免加重阳气之“郁”。

4.其他

甲午年春分前“春行冬令”,立春后会出现“倒春寒”。气虚体寒者无力御寒,除注意保暖外,可在身体出现酸、寒、痛时立即使用桂香型调味料的护具温煦腰部和膝关节,花香型调味料的护具放于手脚及颈部、腹部散寒通络,以局部舒适为度及时取下。

    希望人们通过学习中医时令养生知识,能够养成符合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有好的身体和欢喜的心情。本提示仅代表个人观点,供中医时令养生爱好者参考,不当之处,谨望指正。◎

                                                                     2014年1月20

癸巳年十二月二十

 

附:1.常见食物属性

①温热性:精白面、豆油、葵花油、羊肉、鸡肉、海虾、海参、带鱼、葱姜蒜、韭菜、蒜苔、大枣等;

②平性:大米、玉米、红小豆、山药、马铃薯、花生、黑芝麻、西葫芦、胡萝卜、枸杞等;

③寒凉性:绿豆、豆腐、冬瓜、苦瓜、藕、海带、茄子、芹菜、西瓜、香蕉、猕猴桃、鸭肉等;

④生冷:指生的水果蔬菜、凉拌菜、凉饮料、冷饮等;

⑤辛辣燥热:白酒、辣椒、烧烤、油炸食品、炒干果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