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承恩教授、傅佩荣教授关于“相由心生、境由心随”的阐述说起
(2012-02-19 12:12:32)
标签:
教育 |
从刘承恩教授、傅佩荣教授关于“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阐述说起
——兼谈美国心理学家查尔斯·邦德(Charles Bond)和
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关于人脸“微表情”理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谢春风
2012年2月17日上午,笔者在北京有幸聆听了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刘承恩教授关于近期中医时令养生的座谈报告。刘承恩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脸是每个人身心信息的窗户,一切信息皆可以从人的脸部变化状态看出。心念是一把锋利的刀,每天都在人的脸上雕刻着其身心变化的年轮痕迹,这些痕迹是难以遮藏的。这些脸部信息,皆来自人内心的变化,与人的品性、阴阳平衡和五行运化有关,身心的变化促成了相的生成。这就是相由心生的原因。”
同时,刘承恩教授指出,“境随心转。一个国家、城市和区域的社会风气及自然环境,由本地区人群的心境、行为所决定,和当地人们的思想、生活和健康状态相符合、相跟随。健康的身心及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必然给当地带来清明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而山清水秀、民风淳厚之地必然是人杰地灵、安居乐业之所,这里的人们多会幸福健康快乐。”“穷山恶水出刁民”,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语,虽然有些极端,但启示我们,恶劣的自然环境,必然会恶化人的心态和身体健康;同时,不健康的德性、身心及生活方式,更会破坏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目前,我国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与社会伦理道德滑坡及人的身心健康错乱直接相关,互为因果,应高度警惕。所以,刘承恩教授认为,“境随心转。”
2012年2月19日早晨,笔者从2011年第52期《生活周刊》第164、165页中,读到该刊记者曹玲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你的脸出卖你的心》。文章认为,如果“学会识别微表情,你将看见别人不想让你知道的事情。”。文章介绍了2006年美国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心理学家查尔斯·邦德(Charles Bond)的报告。该报告说,对骗子的各种见解存在于任何一个文化中。弗洛伊德认为,如果集中注意力,每个人都能认出骗子。尼采也认为,“如果他的嘴唇紧闭,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口可以撒谎,脸却透露实情。”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退休教授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是研究人情绪和面部表情的先驱,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100个心理学家之一。他写了一本书,名叫《说谎》,介绍了他的“脸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理论。他认为,人的脸上有43种动作单元,每一种都由一块或几块肌肉的运动构成,各种运动单元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也就是说,人脸上可能有1万种表情,其中的3000种具有一定意义。
大约40年前,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第一次研究说谎的线索时,就发现了“微表情”。靠着正确解读微表情,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估计揭穿谎言的可能性“将达到70%或者更高”。但是这项技能一旦学会,你就没有办法把它关掉。他说,你将永远能够辨识掩藏的情绪,你将成为一个隐私侵犯者,你将看见别人不想让你看到的事。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姜振宇,从2007年开始,一直研究“微反应”问题。他曾经做过郭美美、陈光标、王勇平等公众人物面对镜头是否说谎的分析。他认为,“你的表情和大脑直接相连,在有刺激源的情况下,能够不以个人意志突然发生。面部表情能够在你意识到之前就出现了,在你做出一个决定是否说谎之前就出现了。”他说,所谓微表情,“是指极大压缩了正常表现时间的完整的情绪性表情,尽管它完整地表现于脸上,但持续的时间仅止于一瞬,随即便被其它表情所掩盖,快到让人难以觉察,不容易被捕捉到。”“之所以叫‘微”,最关键的一点是有一个转变,从浮现到消失,微表情一闪而过的时间不到1/4秒。”
曹玲的这篇文章还介绍了艾克曼教授“瞬间读脸”、“距离感”、“人的行为举止”与“有效刺激源”等内容。总之,这些从心理学视角的人脸“微表情”分析,印证了刘承恩教授关于“相由心生”观点的准确性,及其中医养生“望诊”生方法的科学性。
也是今天上午,笔者又从新浪网上,发现了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国学大师傅佩荣教授《相由心生》这篇精彩博文,顿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傅佩荣教授从儒家“身心合一”的角度,分析了“相由心生”的内涵。他说,“心灵在‘真善美’的领域中沉潜涵泳,自然可以变化气质、培养风格。这就是‘相由心生’的基本原理。”他的这个观点,和刘承恩教授是一致的。
笔者还联想到2010年12月29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错误报道刘承恩教授中医养生实践一事。当时,他们指责刘承恩教授的问题之一,就是,“你对顾客只进行望诊,只看顾客的脸和舌头情况,就进行中医养生调理,怎么能有科学性?居然还通过一些顾客的照片进行中医调理,这怎么可能正确?”当时,我就对央视的这种片面、刚愎自用、糊涂和弱智感到悲哀与愤怒,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批评。现在看来,央视当时的片面报道显得多么可笑。粉丝无数的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和敬一丹,则显得多么幼稚而尴尬!
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国学大师傅佩荣教授《相由心生》这篇博文,写得很好,很深刻。特转发,希望更多人分享,能增长智慧。
相由心生
(转帖)
傅佩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2e4fu.html?tj=1
傅佩荣,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人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自我意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特色是敏感易觉,一肯定自我,就同时肯定与自我对立的一切非自我。从自我出发,以意念、语言、符号来取代或消融越来越多的非自我,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受教育未必局限于上学念书,因为学习是人的自然倾向,但是所有的学习中,以个人的定位问题最居关键地位。人生不外乎是一连串抉择的累积,每一次抉择都会牵涉或带动「我在哪里?」与「我要去哪里?」这两个定位问题。于是,生命表现为动态发展、推陈出新的面貌。
「新」未必代表善,它往往只是不同而已。譬如,身体机能的新陈代谢,在少年时固然使人充满希望,但是中年以后则使人忧心忡忡了。日常生活上的变化与趋势,如电视节目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是未必带来什么新意。电视看多了,有提早陷于痴呆症的危险。
因此,一切皆以心灵的自觉为前提。有了自觉,则自我意识与宇宙万物之间,才有建立关系之可能。有了自觉,生命才有真正的新境界,就是成为由价值所塑造的新人。所谓价值,是指人的「知情意」三种潜能所引申发展的成果。勤于求知,可以启蒙解惑,所见皆为真实的一面,所言皆有可靠的根据;乐于抒情,可以点化困境,不以个人遭遇为苦,却能品味无穷美感;勇于实践意志的要求,可以促进人我关系的和谐,集义积善,提升道德水平。
心灵在「真善美」的领域中沉潜涵泳,自然可以变化气质、培养风格。这就是「相由心生」的基本原理。
「相」是外表流露出来的气质风度,从小到大不断在改变,只是这种改变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好像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就换了一副面貌了。古人所谓「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乏味」,这是对自己的期许,标准可以订得高一些。若是当成通用的原则,那么三日不读书的人满街都是,又该怎么办?
同样的,有些人奋发图强,造成「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效果。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以「三日」为「多日」,代表一段时期。若有一段时期,念兹在兹,用心于追求某种价值,结果必然有些不同。曹交有心向上,请教于孟子。孟子告诉他:「你穿尧穿的衣服,说尧说的话,做尧做的事,久之就成了尧。你穿桀穿的衣服,说桀说的话,做桀做的事,久之就成了桀。」尧是大善,桀是大恶;为善为恶,全在乎自己的抉择。如何抉择,则是心在负责。
儒家主张「身心合一论」,对于「相由心生」的说法是不会反对的。譬如,孟子认为「观于人者,莫良于眸子」,要了解一个人的好坏,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因为人的外在行为可以伪装,可以像乡愿一样博得大家的称赞,但是人的内心好坏却会透过「灵魂之窗」而显露。「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若是心地正直,眼睛就明亮;反之,眼睛就昏黄。我每次读到这段话时,一方面佩服孟子的见解,另一方面又担心他有些武断,就是没有考虑到一个人生病时眼睛昏黄,是否会给人错误的印象呢?
不过,「相由心生」的大原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心」又是什么?心有自主能力,可以决定自己要什么与不要什么。试以人生际遇来说,决定因素有五,就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前三项有的是注定的,有的是巧合因缘,有的是复杂现象,往往不是自己所能掌握。我们可以完全自主的,只有积阴德与读好书。这两项作为,正好符合「心」的能力。
人若常行善事,不求回报,就是积阴德。心灵就像福田,种善因得善果,即使没有现实世界的福报,也会在行善过程中得到平安喜乐。「有心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不论福祸,行善之乐溢于言表,所过之处如春风化雨,祥和欣悦。
人若常读好书,思想明理通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白一切现象的来龙去脉,心中自有定见与远见,不致受犹疑困惑及后悔懊恼之苦。借着书本,可以「尚友古人」,与古人为友,聆听他们的嘉言懿行,坚定自己的志节,在滚滚红尘中独行而不寂寞。
积德与读书都是「修心」的上上之策。走上这并行的双轨,不但可以向着至善之途前进,而且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开一切的罪恶与痛苦。人生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的相貌又何尝不是「非向善即向恶」?如果每隔五年仔细端详自己的照片,一定可以看到岁月的痕迹,但是更重要的,却是看到心灵成长或后退的痕迹。
在人际交往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大家都重视外貌,都希望保持美好的容颜,于是化妆品大行其道,健美操也广为流行。如果这时提倡以「积德与读书」来美容,会不会引来一阵讪笑?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世人的讪笑也许正好证明了我们提议的办法是对的。以心为本,则相不受年龄与风霜的侵蚀,超越有形的美丑,契合于完美的「人」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