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有感
(2012-03-09 21:54:16)
标签:
股票 |
下午参加了雨_润的业绩会,没想到比中期业绩会人更多,过道都挤满了人。而且有趣的是,偶然看到一人,貌似是林园....年报和预警的数据差不多,实际上如果考虑补贴收入没有太大变化,下半年的核心利润居然是亏损的,比我预期的要差。祝老板的解释很难让人信服,特别是四季度情况。今年一季度估计继续爆冷,二季度可能仍然喘不过气,要看下半年了。总的来说,并不是负面报道摧毁了雨润消费者的信心,而是摧毁了雨润在账务上的不审慎做法的信心。2012年资本开支计划忽然降到15个亿,说明这种做法的确已经引起了市场的极大警觉,但指望公司停止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我只是想说:为什么到目前投资者才会引起这么大的警觉呢?此前顺风顺水的时候,似乎听不到任何质疑的声音。最近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关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和判断,深感投资者在决策判断过程中要保持理性有多么困难!
简单看了下南京中商,吓一跳!看看它的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90.5%了!财务杠杆意味着从收购前的4倍多,放大到了目前的10倍!大量的银行贷款,大量的存货(主要是房地产开发成本)。公司披着商业零售的皮,实际上房地产化,还享受着极高的估值(商业零售估值显然远高于地产)!祝老板在雨_润上做的事情,又在南京中商上再做一次。如果不出意外,南京中商会依靠极高的财务杠杆和激进的财务做法推高业绩,然后再寻找机会配股融资或者直接间接减持套现。
祝老板并非要放弃雨_润,但其他的业务都太对资金饥渴了!目前持股比例再降的可能性很小,但也很有可能会导致他对公司的定位在集团内做一次利益的再分配。注意到祝义亮已经转作其他业务(他俩人居然不是亲戚??),原来排名第五的余总担任CEO,也许意味着这种定位的转变。
这一次的投资也许是很充满矛盾的过程,也许也是我看过最纠结的案例.....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些顺风顺水的、高估值的优秀企业里面,究竟还有多少是我们不知道的,或者说忽视的?例如前期股权震荡的银基集团。如果有戏言A股都是疯子,那港股的确是骗子,充满了地雷。一方面是香港监管部门对内地上市公司(其实香港本地也是如此)的监管不力,另一方面是中国整体缺乏法制和道德的约束环境。不过也不必过于懊恼,看看美国,特别是一战前的早期阶段,更加无序和黑暗。直到格雷厄姆的时代,上市公司管理层依然对投资者采取漠视的态度。包括投资者的成熟,都需要时间,需要市场来完成这种“投资者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