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低估值防线》——这是神马逻辑?
(2011-12-20 17:48:25)
标签:
股票 |
分类: 投资日记 |
收到周刊,观摩了交银杨女士及其团队的大作《脆弱的低估值防线》,看完真是惊诧莫名,这是神马逻辑呢?
杨女士也算是对银行行业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记忆中曾多次在媒体上称:银行股的历史底部已经出现(2010年4月30日《中证报》等)。因此,作者观点的转变令人关注,但更需要关注的是观点转变的逻辑。
杨女士的结论是:“经济下行的系统性风险之下,低估值不是银行股的最后防线,但统一的理性预期或会确认当前估值底部。”很拗口,直白说就是:如果人们一致认可目前的低估值(投资价值),那么低估值就是底线。乍一听,的确有道理,再想想,似乎什么也没说。
什么是统一的、理性的、预期?如果说杨女士将这个作为“确认当前估值底部”的前提条件,那么这个前提条件显然是不存在的。投资从来都存在分歧,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认识”。其次,市场并不是绝对理性的,充分信息披露和绝对理性的市场只存在于理想之中。拿这个并不存在的前提条件来推导结论,本身就意味着结论也是无效的。
杨女士在文章中写了很多富国银行的故事、德国“理性发展模式”等等,都是浮云,这段话,才是核心:“也可以说投资者的情绪,或理性的乐观预期是银行股底部的最后防线。但短期内影响预期并形成理性预期,并不是一个手无寸金的弱势分析师说了算的。(俺说了不算啊?关键是机构要认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与广大主流客户的充分互动,需要多种力量的配合宣传,既要取得主力机构的认可,又要令广大中小投资者信服并跟从。”(优秀的卖方研究员,就是编好故事,调动好各路资金,配合好上市公司和机构,吸引广大股民入场。)
杨女士这几年推荐银行股投资机会,强调估值底部,但股价却毫无反应,于是杨女士也糊涂了:究竟是我错了?还是市场错了?经过惨痛的教训后,杨女士终于醒悟了:原来不能和市场先生作对啊!市场先生现在心情显然不佳,欧债危机、中国房地产泡沫和经济下行,哪样不令投资者觉得世界末日就在2012年?
即便如此,杨女士仍然表示:“衷心希望即使在2012年经济下行,银行依然会有稳定业绩增长的前提下,由于理性预期的美好力量,银行估值不再下降,希望现在就是银行股底部。就目前的形势看,这很难实现。
最后还以这样的美好远景作为结尾:“在这样的前景之下,股市也会摆脱剧烈波动的困扰,有更多理性和共识,也许资本市场会不需要太多的从业人员。因为理性胜利之后,大量披着理性外衣的非理性投机行为将无处可逃,自我消灭。”
更加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杨女士用富国银行来阐述她的观点。她说:“富国银行1990年、1982年的低估值与业绩稳定增长,说明系统性风险的威力巨大,即使个别股票或个别行业基本面不错,但在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投资者也不会对其有乐观预期。好时鸡犬升天,坏时泥沙俱下,随大流是多少年来人类喜欢并习惯的行为方式。”
回头来看富国银行的历史发展和市值变动,作者也承认:“因此,经济再差,在银行股业绩稳定的前提下,理性预期发挥作用的话,估值就会成为最后防线。”
我们对巴菲特投资富国银行的例子很熟悉,我们有必要看看股神当时在1989年第一次购入、1990年大笔买入富国银行时是如何思考的呢?他在年报中说:“我们是在 1990 年银行股一片混乱之间买进 Wells Fargo 的股份的,这种失序的现象是很合理的,几个月来有些原本经营名声不错的银行,其错误的贷款决定却一一被媒体揭露,随着一次又一次庞大的损失数字被公布,银行业的诚信与保证也一次又一次地被践踏,渐渐地投资人越来越不敢相信银行的财务报表数字,趁着大家出脱银行股之际,我们却逆势以 2.9 亿美元, 五倍不到的本益比(若是以税前获利计算,则本益比甚至不到三倍),买进 Wells Fargo 10%的股份。......若是真有一年如此,虽然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相当低,我们应该还可以忍受,事实上在伯克希尔选择购并或是投资一家公司,头一年不赚钱没有关系,只要以后每年能够有20%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尽管如此,加州大地震使得投资人害怕新英格兰地区也会有同样的危险,导致 Wells Fargo 在 1990 年几个月间大跌 50%以上,虽然在股价下跌前我们已买进一些股份,但股价下跌使我们可以开心地用更低的价格捡到更多的股份。”
在杨女士感叹1990年富国银行估值达到极低水平,盈利却很稳定(实际上市场先生并不是完全是笨蛋,1992年富国银行相比1990年盈利下滑了71%),市场如此不理性时。股神却不吭一声的在买入。这也许就是:分析师和投资家的最大区别。前者是说服别人,而后者是说服自己。
另外,本文并非针对银行股是否已经达到底部(这个问题仅针对个人有效,底部在哪里?也许在每个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