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持仓股3季报印象

(2011-10-31 22:07:26)
标签:

股票

简单回顾下,虽然季报对于持股来说只是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也没经过审计,因此不必太过于在意。

 

1、招商银行:总的感觉是沿着内涵式增长的战略在演化。在全球银行业声誉扫地的今天,对银行的监管都达到了一个相对历史较高的高度。例如对中国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比最早的巴塞尔协议1高了1倍。在国内外对银行普遍的焦虑中,这种行为显然是有些矫枉过正,但对银行行业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招商银行三季报的最大亮点就是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回升。但这种内涵式增长的背后是以牺牲增长为代价的,因此在同业仍处于血拼的时代,招行的业绩增长也就淹没在民生等明星的光环之下了。当然,问题也是很现实的,民生银行的季报中也没有披露资本充足率情况,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要想靠利差赚钱,就只能扩大资产规模,而这又必然带来风险资产的膨胀和充足率的下降。因此,除非中国放开金融混业经营的管制,否则银行仍然只能走两种方式:外延式+融资和内涵式增长。前者也许在牛市中更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例如06-07年的房地产,就是这种典型。后者在熊市中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过去历史也验证了这种情况,例如当年的招行可转债融资风波和现在的融资风波,都反映了这种不客观的情绪。招行最大的风险仍是自己,规模到一定程度后就必然出现的僵化,那比什么风险都更巨大。在民生、浦发、光大这些竞争对手在规模(资产和利润)上飞速追赶的时候,保持清醒冷静更重要。银行业的经营从来都是在速度和质量上取得平衡。

 

2、中国平安、中国人寿:股债双杀后的结果就是三季度单季度的业绩大幅下滑。这也是持仓股中今年跌幅较大的两只股票。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最好的莫过于它们的亏损(浮亏)都是放在账面上的(未出售兑现亏损)。因此,它们更类似一个庞大的封闭式基金(特别是人寿这种偏向长期的公司)。人寿由于缺乏平安的多元化,缺乏产险,因此业绩表现是最差的。对于两家公司,我仍然是淡然以对。我只考虑钟摆在两个极端时候的反应,其余时候,最好是呆若木鸡。

 

3、苏宁电器: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速仅有10.9%,大幅低于收入增长,应该说让有些投资者失望了。可以想象,苏宁从当初的旁观,到现在对网购的倾斜,目前处于很尴尬的时刻。网购是个烧钱且危险的行当,只有抢到规模,才有生存的可能。但一旦形成规模以后,马太效应显现,强者恒强会形成一个自我反馈。苏宁易购的最大对手不是京东商城,而是自己。京东商城实际上已经被淘宝商城、当当、苏宁等拖入了一个危险的扩张道路:为了弥补未来竞争最大的短板:物流和仓储,京东必须有巨大的现金流来支撑,因此,能否顺利在美上市,成为公司的关键。若上市,并顺利募集到预期资金,则鹿死谁手还难定论。若不能顺利上市,则可能引发资金链的断裂(仅靠PE来支撑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你的竞争对手是一家一年经营性现金流量达到38-60亿的庞然大物。现在的苏宁,若论门店而言,已经是分享行业的增长,但无法大幅超越了,因为你本身就已经是行业。这和沃尔玛90年代初期类似,需要的是二次腾飞。我仍然很看好苏宁在未来B-C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现在的价格预示着投资者普遍认为苏宁未来的前景是暗淡的。

 

4、九牧王:又是一个典型的“渠道骗局”,但市场就是乐此不疲。在这个行业处于普遍高速增长且高盈利时退出是比较好的结局。九牧王是一家很有特色的品牌服装企业,但三季报来看,仍然是品牌服饰行业普遍的骗局:加盟店的飞速增长、应收款或票据的增长、存货从工厂到渠道的假象、收入的假象。最难的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确切的销售情况,究竟有多少实际到了消费者手中,而有多少还留在渠道?但虚假的繁荣总是令投资者疯狂,想想七匹狼、想想报喜鸟。想想当年的李宁、动向,以及安踏、特步.....这个行业的壁垒远远比投资者想象的更低,但的确能在一段时期维持相当卓越的回报。还记得2004年麦卡锡做的市场调查:中国消费者是全球品牌忠诚度最低的。刚看到动向又撤了执行总裁,还记得从阿迪达斯挖来不久.....现在李宁是疯狂的折扣,而kappa仍在门第维持价格(网上促销),这也许是正确的战略,但承受的压力是最大的。安踏、特步、361等,还在骗局中,但已经显露出危机来了。所以,对于品牌服饰公司而言,订货会的收入变化远比财报上的虚假数字更重要。在一些重要门店一定多留意其销售量的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