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反思
(2011-09-22 13:21:53)
标签:
股票 |
分类: 投资日记 |
最近去江苏的一家特种钢丝制造商看,感触颇多。工业企业的“周期性”,就在于规模的效应、信息不对称、投资-达产的滞后。
这种模式是这样的:行业高度景气—行业内企业盈利良好触发扩产冲动(有钱,且扩产后能分摊成本费用,带来规模效应)—行业外企业进入(资本都是逐利的)—几年后项目纷纷投产达产—供需逆转(如果需求周期同时叠加,到达低谷,则波动更为剧烈)—价格大战导致盈利能力剧降—淘汰产能直到供需平衡甚至失衡—新的景气周期到来。
关键就在于中国的制造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无法构筑抵御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壁垒。例如钢帘线为例,这是种金属加工中难度很高的业务。以前中国主要依靠进口,全球都比较依赖比利时的贝尔卡特公司。90年代贝卡在中国设厂后,技术和人才逐步被国内企业所熟悉挖掘,因此慢慢模仿类似技术产品。十多年后,中国企业已经能生产出足以媲美贝卡的产品。但是,即便这个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也都仅仅是在忙活一件事:扩充产能。技术的成熟和人才的流动,导致领先企业都无法保持技术优势。于是在2010年中期行业毛利率达到30%时,竞争就开始了,不到两年时间,相关的投资产能计划高达75万吨(子午钢帘线)。而需求方面每年也就增长15万吨左右,加上汽车销量放缓,供需在未来2年后必然失衡。
在宝佳公司,老总都在笑话恒星科技。的确,这个公司有什么竞争力呢?钢帘线已经逐步转型了(才几万吨才能,不足龙头的15%,要技术没技术,要规模没规模),炒作的超细切割线项目(恒星定增方案中这么预测的:单位售价10万元/吨,毛利率高达50-60%)呢?切割线已经进入恶性价格竞争了,贝卡率先在上半年大幅降价40%,接着是疯狂的降价。宝佳公司称现在是一个月一个价,不断向下降。最新的价格已经是5万元了。毛利率在50%以下。老总估计未来会到30%甚至更低,主要是相关技术国内已经成熟,没啥壁垒了。从中也可看出,所谓的国内“先进制造业”是什么狗屁玩意!在这个行业即将陷入洗牌的时候,可爱的国内投资者还在为这家公司付出高贵的估值。其实在味精行业也是如此,行业龙头阜丰集团从年初已经跌去50%多了,目前静态市盈率降到5倍左右了,而另一个行业龙头梅花集团,在国内还有30多倍的市盈率。而这个行业和钢帘线一样,需求变化不大,供给端将在2013年前后大幅增长,第二轮洗牌(上一次是08年)即将开始。
本质上,这些行业都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买些生产线(都是公开的)、从对手那里挖点人才就可以复制对手的优势。这些企业都是“暴发户”,没有什么底蕴。例如钢帘线厂,国内最先进的公司也就是94年开始的,而贝卡呢?已经好几十年了,光是全球的研究所就几十家,那不是一个层次的。
因此,中国的制造业,更多仍然是“制造中心”,获取曲线的低端利润,技术和设计、品牌和渠道都在外资手中。这种现状真的不是一两天可以改变的。中国的优势不是创新,不是技术,而是模仿能力和低成本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仍然存在,转型在过去两年更多只是操作股票的噱头,这是条漫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