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向—暴风雨中的买入
(2011-07-11 15:18: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投资日记 |
1、价格有吸引,PB已快跌破1倍,10年年末每股净资产1.48元人民币,折合港币1.78港币。市盈率(2010年)5.7倍,但由于今年业绩将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因此市盈率可能失真。
2、净资产的含金量极高。现金及银行存款有50.27亿人民币,国债和投资的银行理财产品15.32亿人民币,占净资产的绝大部分,而且没有银行负债,资产负债率极低。
3、体育服饰用品行业经过2008年的行业最高峰后,随着更多的竞争对手上市,竞争趋于白热化。阿迪和耐克也面临库存压力,因此也进行了“清库存”的行动,这反过来直接对定位为中高档的国产品牌构成巨大压力。首先就是李宁和kappa。而安踏、特步、361度等依靠增速更快、外资品牌压力不算太大的二三线城市反而继续攻城略地。但并不代表安踏等已经跨过李宁、动向的尸体成功演变为国产一线品牌。随着阿迪、耐克、彪马等渠道下沉,李宁和动向的价格下调,安踏、特步、361度等公司的好日子也即将结束,而且从市值估值上看,风险应该更大。这不仅仅是李宁和动向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问题。过去很长时间里面,体育服饰行业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都太高了!高高在上的利润率吸引了大量的资本进入,而缺乏真正品牌壁垒保护下,即便优势的领头企业都无法阻挡这一趋势:行业的毛利率将会被较大削弱。这个行业的案例告诉我们,品牌的护城河也许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宽阔。
4、行业洗牌是因为阿迪、耐克、彪马的价格下来了,毛利率也下来,接着是国产一线品牌承压降价促销,接着是二线品牌,接着是大量的小牌企业的困境。但不论如何,这个行业在消化完库存压力后,仍是个前景不错的行业,但容纳不了太多品牌。寻找“猪坚强”是比较不错的想法。
5、李宁的困境是高不成、低不就。中国消费者,特别是中高端消费者的“崇洋媚外”思想很严重。而中低端涌现的大量“微笑曲线”策略下的竞争者,在性价比上占有一定优势。于是消费者搞不懂自己到底为啥要买李宁了!特别是过去几年阿迪、耐克的疯狂清仓促销。前些见过天虹促销阿迪和耐克,至少降价了接近60%。因此,为了面子和感觉,会买外资品牌,为了性价比,会买安踏、特步。虽然不相信李宁这个品牌就此沉沦,但至少有段时间会比较辛苦。一句话,当年放走陈义红和kappa,留下了巨大隐患。否则也不必去弄个乐途,辛苦而无结果。
6、安踏的好日子也即将结束,加盟为主的中国品牌服饰企业,通常扩张前期都是“类似庞培骗局”的。例如中国动向的账面上存货不过2个多亿,但实际上大量的存货沉淀在经销渠道,不仅投资者,恐怕公司高层也无法准确掌握这些库存的情况。目前安踏给予的期望太高,实际上安踏可以说是前几年的李宁,发展到今天,问题基本是相同的:中低端有更多的竞争者加入,中高端品牌形象更难树立。
7、动向的情况比李宁稍好,因为毕竟品牌定位上与专业体育的阿迪、耐克有错位。目前也只有特步是有些走类似的路线。实话实说,kappa的质量一般、设计上也没啥特别的地方。但相比李宁的乐途和安踏推得意大利品牌,kappa的意大利风味还是最重的,毕竟意大利kappa公司做了很多品牌宣传工作,例如罗马赞助商,对中国kappa都会有利。另外,动向的资金实力和现金流最为雄厚,足够应对行业的危机。
8、最后剩下一点,中国动向在回购清理挤压在渠道的库存后,是否还有未来?如果在今年收入降一半,净利润率再降一半的背景下,是否会出现经营低点(毕竟17%左右的净利润率是过去历史最差时期的一半不到)?未来是否能维持相对较好(例如15%以上的ROE)的回报率?
9、其实除了这个行业,还适用于:男休闲服饰行业、女鞋行业、童装行业。千万不能被行业初期的“激动人心成长”所蒙蔽,因为这个过程看起来真的太美了。看看李宁、动向的2003-2009年,安踏的2007年至今,七匹狼的过去几年.....品牌的护城河是需要不断的挖沟才能保护的,只有极少数才能长期繁荣。而更多的是大浪淘沙。
今天调仓了部分股票,买入7000股中国动向,合计持有14000股中国动向股票。对于港股,我的心理还是比较谨慎的,玩法和A股有很大不同。但我以前的确太忽视这个重要市场的。从今年开始,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加上有前辈指点,机会难得,希望几年后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