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
(2011-06-29 13:45: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投资日记 |
2008年日记中曾曰:“在黑暗中看到黑暗是容易的,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则是真正的投资”。翻开近期的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充斥了各种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负面报道”。各类“砖家”“名嘴”都纷纷上台唱戏。
一时间,仿佛中国的地方政府已经濒临破产,中国政府也濒临破产,债务危机一触即发。
最近身边不少对此事一无所知的人,也都纷纷议论起“巨大风险”来。银行业普遍的极低估值,毫无疑问在反映这种负面的预期。我的原则很简单:当街头小巷都探讨XX风险时,风险就不会太大。2007年8月份,当我看到房地美已经接近破产边缘时,有多少媒体注意到了其中的风险?待到2008年雷曼破产为止的高峰时,书店已充斥各类大神书籍:“金融战争”、“次贷风暴”、“华尔街浩劫”........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中肯定有相当部分会出现问题,2009年刺激政策出台前夕,各地政府进京要钱要项目的情景就注定了里面有很多人浑水摸鱼。这方面,政府毫无疑问是要背负主要责任的。但注意下,2009年银监会等部门便已经着手将平台贷款风险问题提到水面上来。而不像美国,房地美和房贷美的高风险房地产贷款业务,以及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已经累积了数十年。要不是两房爆发危机,美国政府依然是放纵监管。最终才酿成大祸。
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中大部分投向了基础建设和市政建设,最终转换为了资产,当然,这些资产的盈利以及现金流情况是另外一回事。每一次经济危机下,类似的刺激经济政策都会导致相关政府债务增加。例如地方融资的另一个高峰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
中国的政府债务(国债+地方融资+其他)占GDP比例仍然是全球较低的,而且中国政府可以说是全球各国中最有钱的主(土地、国有股权等等),如果中国政府这样都会破产,那美国政府只有上吊的份了。认为中国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最终会赖账以及放任手中的国有银行、政策银行累计坏账或破产,只是痴人说梦。上一次技术性破产(不良率超过30%)的时候,洋人也都这么说来着(不过做是另外一码事,2003年-2005年外资银行大量参股中国银行上市)。
即便希腊这样政府债务无法偿付的国家,未来也不会破产,你可曾见过哪个国家因此破产过呢?当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最终不仅没有“国家破产”,反而都更加强大。
进一步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也要具体区分吧,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和四大国有银行是大头,地方银行以及各类信用社也是地方融资的重点。是否是所有银行都因此完蛋呢?用常识也应该否定的。例如美国次贷,花旗完蛋了,富国银行受多大影响呢?雷曼完蛋了,高盛反而更加强大。
2007年时,经济和股市欣欣向荣,有多少人注意到银行业的风险?在招商银行接近40倍PE全部清仓时,有多少人看到它的风险?在目前招行动态市盈率8倍多,苏宁20倍时,我更乐意看到光明的一面。在黑夜中寻找光明,而不是在黑夜中跟着掺和,这就是我的原则。不论如何演绎,最终结果取决于公司未来的长期业绩,而不是取决于市场先生喜欢或者不喜欢。
有人说,银行业的未来长期回报率会降低,我承认有这个可能性,例如有极端假设回报率从普遍20%,下滑到14%(A股平均水平),即便如此,你寻找下,A股中还有那些行业能1-2倍PB,拿到14%ROE回报的?
风险?风险在哪儿?A股的风险是类似梅花集团、莲花味精!梅花集团超过300多亿的市值是行业老大阜丰集团市值的差不多4倍!一个的市盈率是40倍,一个是7倍!而这个行业马上就开始产能过剩,激烈的价格战一触即发。一家有现金流断裂风险的莲花味精,市值居然还能接近行业最优秀的老大阜丰!有谁探讨过这种风险?
A股的风险是类似包钢稀土一家几百亿市值的企业,一天成交量最大可以超过40亿人民币,超过上证市值最大的50家企业的全部成交量!
未来如何演变,师母已呆吧,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恰巧深圳连续狂风暴雨,混沌不开,就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