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桥城:一段失落的记忆

(2019-03-20 10:21:45)
标签:

历史

文化

地名

旅游

教育

分类: 区划地名文化


马桥城位于呼图壁县西北约90公里处,在一0六团场境内。1999年,该城被昌吉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4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4月的一个清晨,应朋友的邀请,我们从昌吉出发,驱车开往马桥城。顺着甘漠公路(甘河子—漠索湾)行驶150多公里,往西偏北,我们到了芳草湖。稍加休整,吃了午饭,向当地人询问了古城的位置,又行驶了近30多公里,我们来到了现在的农六师106团所在地。再一次询问当地农工后,我们的车子便驶进了长满红柳和梭梭的戈壁滩。实际上,现在的106团所在地就是原先的马桥子镇。

  此城横跨洛克伦河(马桥河)两岸,古尔班通古特沙模边缘。城南地势开阔平坦,红柳、梭梭、胡杨等沙地旱生植被一望无际。城北不远为垄状沙丘,连绵起伏,形成局部完备闭塞的小盆地。弯弯曲曲的引水渠道,伸向城郊,留下了昔日垦种的痕迹。

  我查资料得知,马桥城东西长390米,南北宽370米,城墙高3米多,厚2.7米。在土夯墙上有女儿墙,高0.7米,并有南北两个城门,这是一座民城。与其相邻的还有一座军城,地形地貌和构筑形式基本相似。现在城内虽然房屋已毁,但部分房舍的城墙尚存。可见昔日街巷面貌,南北一条大街,宽约6米,贯穿城内,东西小巷,均与此连接。从残垣断壁中可见,昔日房舍麟次栉比,具有相当规模。

  这里记载着一百五十年前的血雨腥风。追溯起来,马桥城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据史料记载,新疆曾经遭受阿古柏入侵,加之阿訇妥明(实名妥得璘)叛乱。在此期间,当地汉民在镇番户(今芳草湖)“四豪强”高四、李头、徐大旗、何世海的率领下,于同治四年(1865年)在洛克伦河岸跨河筑城,抗敌自保。因河道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不利交通,故在河上架设木桥,供一人一骑通行。该桥取名“马桥”,该城也因此桥而得名。

  我们走在古城中,偶尔还能见到瘆白的人骨与铸有蒙文和满文的古钱币。而生长在断墙里的红柳或者梭梭仿佛就像马桥城的主人,延续着这里曾经的生命。

  试想一下,驱车150公里才能到达的戈壁古城,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是如何作战的?现在,漫步在这只有“黄沙西际海,百草北连天”的古城,盔甲凛凛,战马嘶鸣的景象,还会在脑海里闪现。当我用镜头对准这些残垣断壁时,马桥城正在以它厚重的历史遗存,向我们讲述着这段失落的记忆。

(作者:冯斌



高四:马桥民团首领


蘑菇湖的苇子深,高四坟墓圪垯墩,

乱世年间救难民,勇猛善战成英雄。

南山搬来徐统领,联营保卫马桥子城。

全城难民三千整,男女老幼无一损。

要学好人做好事,万古传流于子孙。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呼图壁、芳草湖一带的民歌,唱的是高四

高四(约1814~1877),名克武,因排行为四,故时人称之为高四。祖籍镇番,清乾隆间其先祖应募来呼图壁充当屯户。高四生于呼图壁蘑菇湖(今芳草湖总场二分场),是高家进疆后的第七代后裔。

高四18岁时,拜赵奎(人称神镖赵爷,河南人)为师习武。其身强力壮,臂力过人,加之勤学苦练,很快学会了师傅的袖镖、手锤、大刀、长矛和拳脚等武艺,成为赵奎的得意门徒。

清咸丰初年(1815),赵奎去世,高四继师之业,开始他劫富济贫的贩马生涯,一时成为芳草湖地区闻名遐迩的绿林头目。

高四家在芳草湖广有田地,牛羊成群,他的马厩里,常有膘肥体壮的骏骑。他虽爱马如命,但并不吝啬,乡邻倘有丢马者,只要找到高四,说句劳四爷大驾的客气话,高四即刻令手下寻找,如若寻无着落,就从自己的马厩里挑良马相送。

清同治三年(1864),乌鲁木齐地区战乱迭起,并波及呼图壁一带,这使高四深感不安。他以手下人为骨干,组织芳草湖农民,联合乡约王宾、张文升等率领的城周围农民和张德远率领的商人组成民团,用以自卫。与此同时,为了壮大力量,他又邀集破城子、沙枣园子、老龙河、枯沟及昌吉榆树沟一带的难民会聚芳草湖,组成一支庞大的农民军力量。

同治四年(1865),高四率领民团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即呼图壁河与洛克伦两河汇合处的马桥子筑城,练兵,开荒种地。为了解决众人吃饭问题,高四率领健壮、勇敢的中青年,到附近庄子挖取难民没有来得及带走的粮食,同时带领难民边耕边战,自给自足,被难民称为豪豪高四爷。为了确保马桥子民众的安宁,高四还与民团首领赵兴体取得联系,互通情报,协同作战,并派人与迪化南山民团首领徐学功取得联络,结成友军。  

1867年(清同治十年),阿古柏侵略军从南疆进入北疆,虏掠屠杀人民。徐学功率领民团,以乌鲁木齐南山、芳草园(今呼图壁芳草湖)、沙山子(今玛纳斯北部)为根据地,活跃于东至巴里坤、木垒,西至乌苏、玛纳斯,南至焉耆,北至塔城地带,坚持抗击阿古柏达12年之久。

徐学功民团与绥来赵兴体、昌吉沈廷秀、济木萨孔才、奇台张和民团互相呼应,配合作战,兵力多至五千,抗击阿古柏也最得力,曾二次收复巩宁城(乌鲁木齐满城),保卫迪化城(乌鲁木齐汉城),克复昌吉、呼图壁等地,保卫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屡建奇功。

同治八年(1869)七月,徐学功收复景化城。月余,因孤军无援,撤至马桥子,与高四会师。合军后的马桥子民团人多势众,兵强马壮。高四敬重徐学功的为人,更佩服他的胆略和武艺,徐学功也赏识高四的豪爽坦率,更喜欢他的勇猛强悍,两人一见如故。由于徐、高2人同心协力,民团屡战屡胜。徐学功、高四的民团声威大振。于是,逃难的、入民团的、慕名报效的百姓,络绎不绝地来到马桥子,马桥子成了人才荟萃之地。徐学功手下的高四、何四海、李万义、潘强仁、张国安、李长寿、徐大旗、杨纪成,号称八宝罗汉

同治十年(1871)四月,徐学功挥师乌鲁木齐,拟擒投降阿古柏的回民军叛徒马仲,正在这时,高四突然获悉乌鲁木齐及其附近的粮草已被阿古柏焚烧一空,昌吉县城和古牧地(今米泉)城中均无粮草,情急之下,他便立即组织由30多头牛组成的畜驮大队,亲自带领6个门徒,日夜兼程押送粮草至前线。当运粮队行至乌鲁木齐地窝堡时,遇上十几个强盗劫路,高四手疾眼快,乘敌不备,先把两个打方旗的打下马来,余众见高四甚是利害,仓惶作鸟兽散。经过数载浴血奋战,高四与徐学功结下了深厚情谊。徐学功在北疆抗击阿古柏之战中屡立战功,在他的功劳簿上,浸透着高四与马桥子镇番人的血汗。

 

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清军收复新疆,战乱平定,高四未来得及摆宴庆功,不幸一病不起,与世长辞。死后,葬于马桥子。宣统二年(1909),高氏子孙将高四遗骨迁回蘑菇湖,葬在村南高圪垯梁上。自此而后,每逢清明春节,蘑菇湖一带的人们就要到高四坟前添上几锨土,焚烧几张纸,以表敬仰怀念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