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历史上的“道头”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 |
分类: 区划地名文化 |
http://s3/mw690/001ynxDFzy7jcfpRx8m12&690
http://s5/mw690/001ynxDFzy7jdRK0gCw94&690
舟山渡的始建要从浙江衢州人赵大忠说起,宋嘉定十六年(1223),时任昌国县令的赵大忠为了改善昌国的通途条件,建舟山渡岸,并建驿铺舟山馆。当时,明州(今宁波)府置了两条渡船,在昌国和明州之间对驶,撑渡的是明州兵。到了宝庆三年(1227),江西吉安人胡榘以兵部尚书衔任庆元府(今宁波)知府,他花钱币五百余缗,新造两艘大渡船通航昌国,并改由昌国县管辖的三姑寨兵撑渡。除舟山渡外,金塘渡也通航昌国县。
元大德元年(1297),舟山渡两艘渡船继续通航庆元(今宁波)和定海(今镇海)。明天启《舟山志》载:舟山渡为舟山关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废弛,召民复垦富都乡,舟山渡复航。二十六年“舟山渡”改称“定海山渡”。光绪元年(1875),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大有号轮和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湖北号轮,营运沪甬航线,香期兼靠普陀山,这是舟山境内最早见到的火轮。
定海港还是浙东沿海最早与外国通商的港口。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舟山展复以后,外国商船来此锚泊更见频繁,定海道头曾建有“红毛馆”用以接待外商。
清康熙三十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定海设事务所,办理来浙英商贸易事务,并有两艘红毛夹板船进入定海港。据康熙《定海县志》记载:“红毛即英圭黎国,至中国水程数万里,舟行约半年余。船式:夹板头尖尾大,篷桅随风逐节增减,与中国殊。虽逆风亦可戗驶。船舱极深,梯级上下凡三层。船底夹帮双板,涂灌松脂、桐子油,坚硬若铁,能敌风浪。”又载:“定海关港,城内三里,哨船汇泊此处,即南衜头。”
鸦片战争后,西风东渐,五口通商,带动了定海航运业的发展。晚清至民国时期,定海港航线、码头,靠埠船只数量和吨位急剧上升。外埠客船、货船、渔船带来了物流和人流,带去了盐和水产品。定海道头商业区迅速发展。
民国初期,定海道头一带设有立兴、合兴、隆兴等数家转运行(公司),自备货船,并在大道头和泥城外码头附近建有栈房,以便各地货船靠埠卸货进栈,然后批发给各零售商号。运销货物主要是浙闽沿海地区的干鲜果品、山杂货、粮食、木材、土产品。随着外埠船只的频频靠岸,沿海一带也成为热土。城内大商号冲出围城到道头开设分店,外地行商改为坐商。遂沿着保定路、泰山路、福定路等街道,北至半路亭,南到泥城外、沿海码头。西迄拷道弄,东达石灰道头,形成另一个万商云集的道头商业区。该区以经营咸货(咸干海味品)、酱制品、山杂货、大米为主。裕大官酱园、生和米行、锦昌栈烟杂店、同寿泰酒坊、李合兴鱼行、天香糕饼店、万顺镬厂、何东升旅馆、徐顺裕布店、沈春茂铁钉店等名店名号都设在这个商业区。
民国时期,定海道头成为全县商船荟萃的水运中心,沿港一带商店林立,颇显繁华。与镇海、宁波间每日往来一次。民国十一年,旅沪邑人朱葆三与许廷佐合办舟山轮船公司,购810吨级舟山轮,八月二十三日,首航上海至定海、穿山、石浦、海门间。民国二十六年初,进出定海港的船舶已增至17艘。据民国二十七年统计,定海道头有越东、三新、宝华、达兴、三北等6座浮码头,计长133.6延米;港内有大道头、泥道头、中道头、西道头、潘家道头、石灰道头等埠头10余座,有用条石沿海涂砌筑成斜坡式的,有建成阶梯式的,供木帆船系缆靠泊及供旅客上下。民国三十七年,定海港仅存两座码头,一属平安轮船局大华码头,划归军政使用;一属三北轮埠公司三北码头,靠泊甬定沈线客轮,兼靠沪(上海)闽(福建)瓯(温州)椒(海门)航线客轮。如申轮靠泊,甬轮必得抛锚港中,旅客须由小船摆渡。
舟山解放前夕,国民党军政退居定海,封锁江浙海面,定海至大陆交通中断。至翌年5月中旬,时有招商局沪光、海汉、海平等轮和台东1号、2号等客货轮不定期开航定海、沈家门至台湾基隆航线。舟山临解放时,大华码头被国民党军队炸毁。
1950年5月17日定海解放。人民政府致力发展海上交通,恢复客运航线,建修港口码头。是年6月,宁波益众轮船公司益众2号轮及同益轮船行新永安轮率先恢复甬定沈线客运。至1963年,港内有永久式码头2座,附属趸船5艘,铁木桁架结构引桥2座。定期始发和中转班轮5艘。1975年10月,浙江省航运公司舟山分公司置新型客轮浙江815轮驶行定沪间,为3天班。 1997年4月至次年11月,国家投资1940万元,于原址新建定海港6座钢筋混凝土趸船码头及钢质引桥。1998年12月,在原航运大楼、客运站旧址,建造了占地面积30625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9477平方米、楼高90米21层的舟山港务大厦及定海客运站候船楼。
http://s4/mw690/001ynxDFzy7jdRMNBU7c3&690
下面是些有关定海人回忆“道头”的文章:
这段时间,舟山论坛上,有几位网友讨论起定海老道头。道头,顾名思义,道路开始的地方,在定海特指定海港的码头。但说起“道头”,指的又不仅仅是码头,而是码头附近的一大片生活区域。
王传海家从爷爷那辈开始,就在道头生活。可以说,他家的生活也是众多道头家庭的缩影,他一家人也见证了定海道头的兴衰变迁。
能干的爷爷进城打拼去道头做小贩
现在的卫海路,2005年拆迁前,有条忠赤弄。这忠赤弄,是道头的一条名弄,原叫益昌道头,王传海家的故事就要从这里讲起。
在爷爷之前,王传海祖上世代农民,到爷爷这辈,家里有结余,打算进城做小生意打拼了。
那会儿正好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要进城做生意,非道头莫属,那儿可是定海最繁华的区域,人流非常密集。
他爷爷在附近卖水果,成了名小摊贩。渐渐地,生意越做越大,从水果摊贩变成老板,做起了水果批发生意。
恰巧这段时间,益昌道头有人卖房子。这是一家名为“沈春茂铁钉店”的老板做生意赚了钱,想把家建得体面些。遗憾的是,新楼快结顶时,没钱了。
无奈之下,主人将新楼一半卖给王传海爷爷。
至此,王传海的爷爷度过了最艰苦的奋斗阶段,买了150平方米的大房子,开店兼住,在定海城扎稳了脚跟。
那个时候,道头多么繁华啊。王传海说,真是人挤人,有时人挤都挤不过去,每天熙熙攘攘的。上海人坐船经过这里,也要夸:比上海的南京路还要热闹。
道头这片区域,到处都是店铺、小摊。有人卖大饼油条等点心,有人卖白菜、茭白等蔬菜,有人卖虾、螃蟹等海鲜,连酱油这样的调味品都卖得很俏。
尤其到晚上,客船到岸,大街两旁摆满小吃摊、水果摊、货郎担,吆喝声此起彼伏。王传海跟附近的孩子,在摊位间追逐嬉闹,玩得很开心。
世事一直在变唯有邻居情不变
解放后,时事变动,先是私营店铺被取消,之后南珍菜场建成,大批店铺迁到南珍菜场。
王传海的爸爸继承了家族生意,继续开店,但被公私合营,爸爸成了国有店铺的营业员。后来,王传海接班,继续做营业员。
道头,也从繁荣的商业街,逐渐变成商业衰落的居民区。
不过世事在变,邻居情却一直未变。
在家里,王传海有六个兄弟姐妹。最多时,一家10个人住在大房子里。
除王传海这个大家庭外,弄堂里还住着五六户人家。那时哪像现在,几户人家的门全是开着的。
王传海跟小伙伴们从这家跑到那家,从弄堂这头跑到那头。一到傍晚,弄堂里最热闹的时间来了,家家户户摆出板凳,乘凉和讲以前的老故事。
此外,邻里之间遇到什么事,总会相互帮一把。“想想也没啥大事体,就是有啥需要帮忙的,喊一声大家都会帮一把,谁家做好吃的了,喊一声,都过去尝尝。 ”王传海笑着回忆。
王传海还记得,对门邻居家有喜事,他过去帮忙做挑夫。忙完后,邻居很客气,一定要留他喝喜酒。
跟道头道别家的这道门却永远留下了
就这样住着,眨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时间到了2005年。
2005年,卫海路拆迁,忠赤弄也在其中,弄堂里六七户人家跟“益昌道头”道别。你现在去港务广场,肯定会看到一道老房子的大宅门,灰白色,结实,精美。
拆迁后这10年,王传海回来看过好多次。
因为,这道门,正是他家原有老房子的门。据官方说法,之所以保留是因为这道宅门,是定海历史文化名城民俗民居的象征。
王传海不知从哪听来的传说,说拆迁时挖掘机“突突”地来了,却挖不动,似乎觉得有灵性,就停住了。不管怎么说,这道门是留下来了。“看了有什么用?”有时候,王传海也懊恼,很是惦念以前,但一切已全变了,道头回不去了。
索性,不去想了。
王传海现在独居,平时喜欢外出,每天到海山公园练气功,到饭点回家吃饭。
一个人吃午饭,他喜欢一手吃饭,一手时不时拿起放大镜,看看饭桌上的一本书。
道头的老邻居,因为年纪大了,又四散开去,难联系了。
定海道头:是什么?从哪来?到哪去?
定海的道头,有怎样的变迁?记者特意请教市地名办主任王建富和定海区档案馆史料专家李世庭。
李世庭说,道头,过去写作“衜头”。道头者,道路之头也。我们所说的定海道头,是以前对定海港的称呼,大体是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到环城东路这一段区域的沿海部分。
道头,也是很独特的叫法,你看,上了岸,道路不就开始了?
到1900年前后,定海道头成了舟山水运中心。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上海、宁波等地的客货轮越来越多,往北可以到青岛、大连,往南可达温州、福州。
因航运发达,道头及附近变成最金贵的土地,水产业、米业、盐业、木业、渔需品业相继开店。道头附近区域商店紧挨,小贩穿梭,晚上也不例外。
道头又细分为不同的区域,王建富提供给记者不同时期的地图上,仍能找到这些名称,如大道头、泥道头、中道头、西道头、潘家道头、石灰道头、益昌道头等。
而这些道头名称的由来也都有故事,如益昌道头因益昌树行而来;石灰道头因附近原为石灰制作、运输之地。
解放后,道头港日趋繁荣,也变得拥挤不堪,拆迁相继开始。 1965年,拆除大道头大街东侧;1982~1985年,拆现人民南路地段;2005年,卫海路拆迁;2013年,石灰道头拆迁……
1986年,定海鸭蛋山至宁波白峰海峡轮渡开通,道头日渐冷清。
现在去原地走走,除了还有些老房老弄堂,拆迁重建后也会有新气象,但已全然没了以往的痕迹。
拆建后的道头算是重生了,但随着变迁而来的,是作为地名的道头的消失。不信问问年轻人,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道头是什么了。
(作者:
http://s9/mw690/001ynxDFzy7jdRyfWze3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