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海性学随笔
潘海性学随笔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520
  • 关注人气:4,2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遇要有边界

(2022-03-17 20:35:06)
标签:

情感

两性

社会

分类: 情人篇

外遇要有边界

才能确保外遇本身平安

 外遇要有边界


外遇有边界,而且有些边界不可逾越。譬如:不能说“我爱死他了”就必须占有他的一切,更不能说“我不许她再有别的男人”就悍然发动一场“俄乌战争”。

我曾经遇到一起相对温和的越界案:某男的外遇,是一位有车有房的离异女。某晚该男在单位加班,因为结束得早,就想先到外遇那里放松一把,然后回家。

他发出微信,得到的回复是:“你不要来,我不在!”该男痛痛地盯着这行字,突然看出了破绽:“你不要来”——这个“来”字,定位出她此刻一定正在家里。

果然,当他赶到那熟悉的地方时,不仅看到了她的车,更看到了她房中的灯,而且还看到了本来不该被他看到的另外一个男人,然后……他和她就没有了然后。

一段亲密关系,毁于一次失去自控的越界。所幸两个男人都还有不错的涵养,没有因此打架,所以才被我称为“温和的越界”——毕竟没有爆出惨烈的“战损”。

外遇的边界意识,源于人际关系心理学。即人际关系中的每个人都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与他人的权利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20世纪初创立“个体心理学”的奥地利学者阿德勒有一名言:“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 他的研究表明:90%的人际冲突都源于个体心理边界的模糊。

这种模糊,在婚外性关系中的最经典表现,就是阿德勒所坚决反对的“个体以爱的名义支配和控制他人”。他认为人际关系越是亲密,就越需要“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在阿德勒的语境中是这样一种涵义:对你尽情,是我的课题;你是否对我尽责,那是你的课题。两个课题相互分离,自然就划定了彼此的边界。

伯特·海灵格说得就更直白:“在伴侣关系中,人们能享受到应有的成功和满足。当我们超出界限时,就会破坏这个关系,有时候这种破坏会是不可挽救的。”

作为享誉欧洲的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这样警告我们:“如果界限太模糊,那么伴侣关系就受到威胁了。这样他们就必须重新制订界限,要不就以分手收场。”

而前边讲的那个案例,恰恰就证实了这一趋势。所以,外遇双方必须要有清晰的边界——不该你问、不该你管、不该你干涉的事,都让它成为你的意识空白!

                                                           (文/潘海)

--------------------------

        观点溯源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杨玥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21.3

[德]伯特·海灵格、根达·韦伯 [美]亨特·博蒙特:《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张虹桥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