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两性文化 |
分类: 性爱篇 |
爱情不可能永恒
文/潘海
(图:认为爱情缺乏真理普遍性的鲁曼教授)
都说爱情应该永恒,为啥?
因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以教父般的口吻训导过新中国的青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于是,受此影响,直到苏联解体将近30年后的今天,中华大地仍有不少痴心不改的“爱情控”悲恨交加地唉叹爱情不能永恒,尤其是不幸失恋的小女生,愈加地忿忿不平:“我这么爱他,他为什么不能永远爱我?”
爱情既然如此不能永恒,那就有必要探讨一下它的起源与本质。
被称为Liebe的爱情,与人们常说的Love不同。
据说这个概念产生于维多利亚时代。在整个社会都狂热赞颂婚姻圣洁、严格要求婚前守贞的思想禁锢中,那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把身体遮蔽得更加严实的英国贵族夫人,却高举着Liebe的旗帜在婚外疯狂地偷情。
不信,可以去看看那个时代的小说。
所以,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中兴便对此作出了精辟的总结:“虽然传统的家庭系统和阶层秩序维持不变,爱情的语意学却悄悄地为了顺应婚外情,并由此转回到婚姻本身而造成了婚姻的分化,可以说,放荡生活(libertinage)是此演化所产生的幸运案例。”
原来,人类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爱情概念。
于是,日本社会学家今道友信也于1972年思考“爱在现代是否可能”时提出了相同的见解:“爱,无论如何毕竟是意识问题”,“然而,意识的本质却是时间性的”,于是“爱被还原为非精神的原理,被缩小成性的结合”。
对此,德国社会学家、爱情大师鲁曼在1982年就说得更为直白:“爱情或许无法恰适地被掌握,人们仅仅把爱情当成是因为动机而被确定下来的行动——就像是性关系上的献身。”
所以,为爱情而献身,不过就是多上了几次床。
-------------------------
延伸阅读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爱的思考》,张金长、李天民、李业劻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2
[日]今道有信:《关于爱》,徐培、王洪波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
[德]尼可拉斯·鲁曼:《爱情作为激情:论亲密关系的符码化》,张锦惠、王柏伟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