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约炮与中国的性教育

标签:
两性情感网络约炮性关系性教育 |
分类: 性社会篇 |
文/潘海
网上流传的“武大学霸炮王”照片
“武大学霸炮王”在网络上一夜蹿红,使当代中国的“网络约炮”行为露出冰山一角。一部手机、一个微信号,使一位刚刚22岁、还未完全步入社会、也无太强经济能力的男生,竟在短短的4年成人生活中,向全国300多位女性发出约炮邀请,并且成功与其中的40多位女性发生了性关系——“网络约炮”行为的巨大穿透力,使人们不得不对这一互联网时代独有的新鲜事物刮目相看,并且不得不由此而对中国当代的性教育提出某些反思。
一、“网络约炮”的本质
“网络约炮”本质上就是“互联网+一夜情”。
“约炮”一词最早出现在2012年的4月。一位网名叫做“易夏Isa”的90后小女生,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系列大尺度的性爱博文,引起网友关注。因为她在网名之下加注的个人简介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约炮”,从而被网友戏称为“约炮女”。“约炮”一词由此而在网上走红,并被人们广泛使用。
网上流传的@易夏Isa照片
目前,虽然还没有任何辞书正式收录“约炮”之词,但网上给出的定义却很明确:“不想恋爱却又想满足性需求的人,通过网络聊天软件,寻找他人相约见面,发生性关系,俗称约炮。” 由于微信、微博、交友等网络聊天平台能够实时对话,直接沟通,所以“网络约炮”的进入门槛很低。只要网名昵称、头像照片、聊天套路足够暧昧,就有可能将一个又一个素不相识、从未谋面的异性直接约到床上。“武大学霸炮王”的成功就是经典案例!
由此可见,“网络约炮”的行为特征非常明显,就是为“一夜情”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就是以“Online to Offline”的“O2O”模式,创建了“线上约炮,线下打炮”的自由性交机制。这种机制,不仅无限放大了“一夜情”的发生机率,更使“一夜情”的本质意义得到强化——约炮男女既摒弃了理想化的爱情追求,又排除了现实性的婚姻目标,也不进行功利化的交换交易,而只将性器对决作为单纯满足个体性欲需求的快乐手段。
如此“网络约炮”,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促生了陌生男女之间以“互联网+性交”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社会群体:炮友。据性学哲学博士陈见提供的数据:“64.79%的姑娘会通过网络约见陌生男人,23.38%的姑娘会主动向陌生男人发出性邀约”,就可见群体效应之一斑。
虽然陈见博士没有公布上述调查数据的样本框,虽然没有看到有关男性的同类数据,更没有看到在“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50.3%”的当代社会到底有多少人参与“网络约炮”行为的权威数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约炮”已经毋庸置疑地存在了。
二、“网络约炮”的利弊
“网络约炮”既然客观存在,那么,这种比“性少数”更为公开、更容易普遍化的行为,到底是好是坏?社会到底是该任其自然发展,还是必须给予人为干预?就必须纳入性社会学界与性教育学界的研究范围。
本文的观点是:“网络约炮”有利有弊。
先说其利。就社会宏观层面而言,“网络约炮”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三:一是实现了性的平民化,打破了权力与金钱对性交活动的垄断;二是促进了性的大众化,提供了人人都可欢享的自愿性交机会;三是增强了性的娱乐化,普及了性交快乐的知识与技巧,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性趣指数。
再说其弊。就参与者的微观个体层面来说,“网络约炮”又存在较大的消极风险。主要也有三:一是道德风险难以防控,容易诱发不良之徒以虚假身份与目的骗取对方愿意,从而产生心理伤害;二是健康风险难以防控,容易因性交过滥、过频而导致性疲惫、性透支、性器损伤甚至性早衰,也容易引起性传播疾病的流传,从而产生身体伤害;三是安全风险难以防控,容易引发意外怀孕,从而对女性造成综合性的身心伤害,并由此危害到社会的安宁。
但利弊相衡,“网络约炮”的积极意义显然是明显的,而其风险则是可控的。但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看到,“网络约炮”行为虽然出于双方自愿,并且大多不涉及非法交易,属于“法无禁止即可行”的普通民事行为。但由于缺乏制度层面的有效约束与规范,而使本来可控的风险有可能变得难以控制。
所以,必须把“网络约炮”行为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深刻认识,并通过导向鲜明的性教育,提高人们抵御和消除风险的自觉意识与能力。
三、“网络约炮”的背景
“网络约炮”行为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根据学界近年所发表的研究结果,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进入“性化时代”,中国已经实现“性多元的统一”,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性革命”。这三大重要的社会改变,使我们整个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在性观念、性态度、性活动、性关系、性行为方式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所谓性化时代(sexualized era),按照潘绥铭教授的定义,“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物被与性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日常生活中性的色彩越来越被凸现。”性信息的公开、性意味的直白、性概念的滥用,使性不再神秘和神圣。
所谓性多元(sexual plurality),按照李银河教授的定义,就是“性的多元论日益被中国的人们所理解、所接受。” 同性恋、双性恋、跨性恋等性的多元化组合,悄然兴起,使性不再单一和单纯。
所谓性革命(sexual revolution),按照阮芳赋、潘绥铭等教授的定义,就是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从而对传统时代的性风尚形成了反叛。旧有的性价值观念、性道德体系、性角色任务、性行为方式等,都受到重大甚至全面的否定,使性不再拘谨和拘束。
由于国人之性不再神秘和神圣,不再单一和单纯,不再拘谨和拘束,才导致原本小面积、悄然偷行的“一夜情”,迅速升级为大面积、公开招揽的“网络约炮”行为。所以,中国的性教育必须面对当代国人如此剧烈的性改变,重新调整自己的相关内容。
四、对中国性教育的建议
性教育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应该是人格教育。在当前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尤其是所谓“中国的性革命已经基本完成”的性开放时代,性教育更应跳出“普及性科学知识”的初级水平,而跃上“性社会角色中的人格教育”这一新的高程。为此建议,在学校的性教育和社会的性教育中,应着重抓好“性价值观、性道德观、性安全观”的“三观”教育。
性价值观教育,主要回答人类为什么而性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厘清某些长期以来被我们主观误导的根本问题。包括:性的本质意义是什么、性与生殖的关系是什么、性与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是什么、性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又是什么等等,帮助青少年树立既合乎社会实际、又合乎社会预期的性价值观。
性道德观教育,主要回答文明人类如何行性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性价值观为基础,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排除世俗道德偏见,重构新时期的性道德标准。包括:社会关系中的性道德、亲密关系中的性道德、后亲密关系中的性道德等等,帮助青少年在普遍的社会性别关系中树立起“既尊重本能又有效控制本能、既尊重自我又更多尊重社会与他人”的崭新道德风范。
性安全观教育,主要回答人类怎样避免性伤害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性伤害行为,提出有效的防范、规避和求救方式。包括:面对有可能或已经发生的性侵、拐卖、意外受孕、性器损伤、性传播疾病感染等风险危机,帮助青少年树立明确的防范意识,并掌握一定的识别、周旋与理智抗争的方法。
“性价值观、性道德观、性安全观”等“三观”教育,将从“性的自我认知、性的自我规范、性的自我保护”等三个方面,为青少年提供理论和行为的依据。因此,应作为当前中国性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层面依次展开,以更好适应青少年在“网络约炮”时代的性发育、性成熟、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