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性冷淡
文/潘海
2009年6月8日,著名EAP咨询顾问、台湾辅仁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林桂碧博士,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之邀,在北京作《EAP方法及其在台湾的实践案例》学术辅导,内容涉及抑郁症治疗与性心理咨询。这是博主与林博士(右)在现场合影。
人们通常认为,抑郁(depression)主要表现在情绪与行为方面。其中,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其代表性的症状,抑郁者生活兴趣减退、身心活力下降、行为动力缺乏、对人生悲观失望,部分人还会伴有明显的躯体感受,如胸闷气短、疲劳怠倦等。而心理医师给出的抑郁倾向自我诊断标准,也更多地集中于忧虑、焦躁、注意力、睡眠状况、社会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似乎忽略了与抑郁倾向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表现:性冷淡。
还好,国内常用的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关于抑郁症状的测试项目中,多多少少涉及了性的领域。其问卷第5题“对异性的兴趣减退”,给出了五级自我评分答案:“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让人们自己评定对于异性的兴趣是否有所减退。虽然,这一评定并未直接指向“性冷淡”,而其结果也不足于判断被测评者是否真的患有性冷淡,但毕竟在对于抑郁症的诊断中,列入了与性相关的内容,却不能不说是相对周全的。
其实,“对异性的兴趣减退”就是性冷淡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明显抑郁倾向的人,因为对异性的兴趣减退,必然会进一步导致整个身心的性冷淡。所以,对于抑郁者,不仅要关注他们的一般情绪与行为,还要关注他们的性状况,看看他们是否已经因为抑郁而陷入了性冷淡、甚至婚姻冷淡的悲情苦境。
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不同程度地伴有性冷淡的症状。一些抑郁倾向严重的人,因为性冷淡,而回避异性的关爱;因为性冷淡,而缺乏与异性交往的动力;因为性冷淡,而害怕走进婚姻,以至于不得不长时期地忍受独寂,甚至孤老终身。性冷淡,加剧了抑郁症患者的人生痛苦。
性冷淡,又叫性欲缺乏,是以性生活接受能力降低和性行为水平降低为特征的一种异常的性心理状态。性冷淡有三个表现层次:一是性欲丧失,厌恶甚至完全拒绝性行为;二是性欲低下,虽能参与性行为,但性兴奋不易激发,更不能达到足够的兴奋程度,更无法达到性高潮;三是快感缺失,即使出现高潮型的生理反应,也感觉不到相应的快乐等等。可见,性冷淡,实际上几乎包含了抑郁倾向的各大主要症状,譬如生活兴趣减退、身心活力下降、行为动力缺乏等。因此,治疗抑郁症,不关注对方的性状况不行,不治疗他们的性冷淡更不行!
于是,对于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就有了一项新的任务: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性治疗术,对明显伴发性冷淡症状的抑郁者进行有关“性唤起”的辅导,让他们重新认识性的快乐价值,重新激发性欲,并积极投身于合法的性行为之中。
而对于性冷淡的抑郁者本人,则可以建议他们,在配偶或者性伴侣的帮助下,透过对于性生活信心的重建、对于性伙伴关系的重建、对于性行为快乐体系的重建,而冲击和扫荡他们心理中的不良阴霾,使他们至少在性的领域重新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并由此而使自己迅速、轻松地摆脱抑郁羁绊,回复他们的正常社会功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