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晡潮热治验一例
(2021-09-06 18:41:13)
标签:
日晡潮热日晡所阳明发热食积发热 |
分类: 小儿感冒 |
日晡(bu)潮热治验一例
8月20日,朋友小魏来咨询我,说他的儿子11岁,近两周来一直发低热,每天下午3点左右发烧,最高37.5度。发烧的时候稍微有点头痛,其他的症状不明显,无咳嗽也无咽痛、咽痒。询问孩子的吃饭情况,他说喜欢吃肉食,较胖,这个暑假体重还增了十斤。问其大便情况,大便每日一次。我建议他最近尽量的少吃牛羊肉,饮食清淡一些,多喝水,可以服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成药。他说已经上医院看了,也查了血常规,基本正常,医院给开了蒲地蓝,已经吃了一周了,也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还是每天下午3点左右就开始发热。我建议换一下中成药,改服莲花清温胶囊或者防风通圣散都可以。结果他又买了莲花清瘟胶囊,吃了一周还是发热。这样孩子发热将近三个周了,他说:您还是给我开点中药吃吧!就把孩子带来,让您看一下。
8月26日,刻诊:孩子精神状态很好,发育很好,身体看起来非常健壮,稍微有些偏胖,舌苔薄黄,咽部充血,但不是很明显,扁桃体未见肿大。脉象也属于正常。发热时,孩子说浑身燥热,就是每天下午发热的时候,全身都觉得燥热,而不是恶寒怕冷,也没有丝毫的恶寒,而且发热的时候,常常伴有轻微的头痛。也不用服用退热药,大约持续半个多小时,体温就能恢复正常。每天下午三时发热,中医诊为日晡发热。怎么辩证呢?气虚发热?应该不是,孩子精神状态良好,每天还有运动,并无疲劳乏力感觉,不像是一个气虚发热。内火发热(阳明潮热),关键是孩子的内火之像并不是太明显,舌质基本属于正常状态,稍微偏红,苔薄黄,咽部稍微充血,大便也正常,每天一次,便质有点干结,基本也属于正常。说其食积发热吧,口中无酸腐味道,无腹胀,舌苔也不厚腻,既然孩子体质偏胖,又多食肉食,还是从内热的角度来进行考虑,食积内火,阳明郁热。处方如下:
麻黄10g,生石膏90g,连翘10g,杏仁10g,双花30g,
生地20g,玄参30g,麦冬30g,焦三仙各10g,黄芩30g,
知母30g,青蒿12g,厚朴9g,槟榔20g,白芷10g,甘草10g,
罗汉果1个,生姜20g,大枣六枚,水煎服,日一剂,7剂。
每剂煎取药液400ml,分两次服用。
患者服用这个方剂后,第三天下午就没有再出现发热的情况,自28日一直到现在,体温都很正常。患者家长很是高兴。
这也是我治疗的一个典型的日晡发热(日晡潮热)病例。日晡是指下午三至五时左右。很多人不明白为何这样规定,就死记硬背。日晡是西汉时期计时方法中的一个词汇。我们现在将一天分为24小时。汉代以前依照进餐的时间,分划一昼夜为16个时段,也即是十六时段计时法。《白虎通德》说:“诸侯三饭,卿大夫再饭。” 按照当时的礼制, 一般老百姓一日只能用两餐, 而诸侯王公一般为一日三餐, 中午饭更为隆重。历史资料里有时有“日中饱食”的记述, 就是指三餐制的中餐。而天子的饮食, 按礼制为每日四餐。根据皇帝一日四餐的时间,将一日划分为16个时段,这16个时段分别为:夜半、鸡鸣、辰时、平旦、日出、蚤时、食时、东中、日中、西中、晡时、下晡、日入、黄昏、夜食、人定。
日晡究竟是何时?将现在的一日24小时划分为十六段,每个时段约为90分钟,所以“晡时”时段是14:15~15:45,“下晡”时段是15:45~17:15。
《伤寒论》中的“日晡所发潮热”, “日晡所”指的是16个时段中的“晡时”和“下晡”,“日晡所”的“所”,在这里是个虚词,即表示大约,是“日晡”以后的一个时间段内,即14:15~17:15的3个小时之间。
“日晡”是一个时段而不是一个时辰,虽然与十二地支计时的申时有所重叠,但并不是后世医家所说的申时。由于“晡时”时段(14:15~15:45)和下晡时段(15:45~17:15)是一天中温度最高、阳气最旺的时段,人体的阳气也是最高涨的时段,故而能够与邪气相争,尤其是发热性疾病。
潮热意思是指发热像大海涨潮一样,每天按照一定的节律发生。日晡潮热是指每天下午14:15~17:15这个时间段内出现的发热。中医一般将其辨证分为三个类型:气虚发热、阴虚发热,阳明发热。本例患者似乎划为阳明发热(内火郁热)更为合适,但也有食积郁热的因素存在。采用本方主要是为清热而设,滋阴清热,白虎清热,苦寒清热,兼以消食化积。实践证明,其退热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患者很满意。
这类患者宜食清凉、养阴生津类水果 ,如西瓜、梨、芦柑、橙、香蕉、苹果、柿子、丝瓜、百合、西红柿、鲜藕、银耳、莲子、甲鱼等。忌食辛辣刺激、动火之品,诸如牛羊肉,烧烤,油炸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