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麻杏石甘汤谈表里双解法

(2020-04-21 21:55:12)
标签:

表里双解

麻杏石甘汤

黄连上清丸

防风通圣散

由麻杏石甘汤谈表里双解法

麻杏石甘汤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成为后世表里双解的典范。什么是表里双解法呢?所谓表里双解法,既要解表,又要清里,把解表与清里合为一体。麻杏石甘汤就是用麻黄来进行解表,用生石膏来进行清里,所以是典型的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后来温病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方子,也就是银翘散,银翘散实质上和麻杏石甘汤一脉相承,治法相同,选药不同。它不是用麻黄来进行解表,而是用荆芥防风薄荷来进行清热解表,不用生石膏清理热,而是用银花连翘等药物来进行清里。实际上组方原则、治法是一样的。这也就是典型的“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这也是伤寒温病是一家的重要依据。其实后人组了很多方子都是遵循表里双解的原则。

我就给大家列举几个表里双解的方子,来展示一下这个治法所演变出来的方子。

1.连花清瘟胶囊

来源:制造商是以岭药业集团,以岭药业集团的“以岭”是以吴以岭院士的名字来命名。我猜测,方子的创始人应该是吴以岭院士吧,没有查到这方面的材料。

组成: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

辅料为:淀粉。

解表药:炙麻黄、广藿香、薄荷脑。

清里药:连翘、金银花、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

泻下药:大黄。通腑泄热,给热邪一出路。

功用:清瘟解毒,宣肺泄热。

主治:热毒袭肺证,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等。

2.金花清感颗粒

组方: 由于该药物正处于专利申请保护,其成分配方属国家机密,专家只公布了部分的中药成分:玉叶金花、金银花、竹叶、甘草、连翘、苦桔梗等,配方用量也是保密当中。透露出其基础方是麻杏石甘汤及银翘散。

金花清感方,顾名思义,是玉叶金花及金银花之类的中药方剂。经过北京顶级中西医专家6个月的紧张研发,世界上首个专门针对甲型H1N1流感治疗的有效方剂"金花清感方"正式面世。

金花清感方基础研究由中国3家权威机构组成,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和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他们一起采用国际公认通用评价指标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用体外与体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历时近5个月。

"金花清感方"中药方可缩短患者的发热时间,改善患者呼吸道症状,在治疗过的病人中尚未发现不良反应;治疗甲型流感患者效果明显。

中医药治疗传染病经验可以上溯到千年,在季节性流感、SARS等传染病治疗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疗甲型H1N1流感中,中医药制方筛选团队的专家们针对疫病的流行规律及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症状特点进行了潜心研究。专家们按照中医理论,参考《伤寒论》、《瘟疫论》等中医经典古籍的百余张古方治疗疫病经验,结合中医药治疗呼吸道传染病的统计分析资料,以具有2000多年治疗发热性传染病历史经验的"麻杏石甘汤"和具有200多年治疗温热疫病历史经验的"银翘散"为基础方,集中数十位中医专家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经验,通过全面的临床研究实践,优选出了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二个有效方剂,随后从通过辨证论治的反复筛选,最终形成了"金花清感方"

"金花清感方"基础方之银翘散主用成分:连翘一两(30) 银花一两(30) 苦桔梗六钱(18) 薄荷六钱(18) 竹叶四钱(12) 生甘草五钱(15) 芥穗四钱(12) 淡豆豉五钱(15) 牛蒡子六钱(18)。用于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效。

银翘散常用于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头炎等属外感温邪,有肺卫症者。

     解表药:薄荷,芥穗,淡豆豉

     清里药:连翘,金银花,苦桔梗,竹叶

     泻下药:牛蒡子,清热解毒,通便。

另外"金花清感方"的麻杏石甘汤,主要包括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

    解表药:麻黄    

    清里药:生石膏,苦杏仁

    功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外感时邪引起的发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咽红咽痛,鼻塞流涕,口渴,咳嗽或咳而有痰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数。适用于各类流感包括甲型H1N1流感所引起上述症候者。

3.疏风解毒胶囊

成份:虎杖、连翘、板蓝根、柴胡、败酱草、马鞭草、芦根、甘草

解表药:柴胡

清里药:虎杖、连翘、板蓝根、败酱草、马鞭草、芦根

功用:疏风解毒胶囊,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主治: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风热证,症见发热,恶风,咽痛,头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等。

4.黄连上清丸

中医方剂名。出自《饲鹤亭集方》。一般认为,《饲鹤亭集方》是晚清名医凌奂所著。有人认为作者是凌绶曾。《饲鹤亭集方》在成书与流传过程中,与《眉寿堂丸散膏丹集》《丸散膏丹自制法》等著作亦颇有渊源。

组成:黄连10g,黄芩80g,黄柏(酒炒)40g,生石膏40g,栀子(姜制)80g,酒大黄320g,连翘80g,菊花160g,荆芥穗80g,白芷80g,蔓荆子()80g,川芎40g,防风40g,薄荷40g,旋覆花20g,桔梗80g,甘草40g

解表药:荆芥穗,白芷,蔓荆子,防风,薄荷,旋覆花,川芎,菊花

清里药:黄连,黄芩,黄柏(酒炒),生石膏,栀子(姜制),连翘,桔梗

泻下药:酒大黄

功用:清热通便,散风止痛。

主治:上焦风热,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头昏脑涨,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5.防风通圣丸

出于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外散风邪、内清蕴热的表里双解剂各药配合,共起解表通里、散风清热之良效奇方,原为散剂。

组成: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炒)

解表药: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川芎

清里药:栀子,滑石,桔梗,石膏,黄芩,连翘,

泻下药:大黄,芒硝

和气血药:川芎,当归,白芍,白术(炒)

功用: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主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6.凉膈散

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各600g,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300g,连翘1250g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年龄加减服之。

功用:泻火解毒,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焦邪郁生热证。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解表药:薄荷叶

清里药:山栀,黄芩,连翘

泻下药:朴硝,川大黄

7.普济消毒饮,也为表里双解之剂,出自于《东垣试效方》,为李东垣创制,具有疏风散邪、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等属风热邪毒为患者。本证多由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中焦,发于面部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主。风热疫毒之邪攻于头面,故见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风热疫毒之邪,灼伤津液,故见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症。

清里药:酒黄连、酒黄芩、连翘、玄参、马勃、板蓝根、升麻、牛蒡子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

解表药:薄荷、柴胡、僵蚕辛凉疏散头面,疏散风热。

8.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急性胃肠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

解表药:藿香、薄荷、射干、石菖蒲、白豆蔻

清里药:滑石、黄芩,连翘、贝母

利湿药:滑石 茵陈

本方的特色除了解表、清里外,加用利湿药。

综观历史上治疗瘟疫、发热类疾病的名方,大多数都是立足于解表清里法为基础,有的配伍泻下法,给热邪一出路,有的配伍利湿法,给湿邪一出路。而解表清里法的源头就在于麻杏石甘汤,所以张仲景的方为经方,是万方之祖。但还要记住一点,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后世很多著名的医家都在此基础上组织了大量使用有效的方剂,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中医方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世医家也可以从这些方剂的发展脉络中学习创新,组织符合时代疾病要求的新方剂,造福于人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