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泻止带扁豆花
扁豆花为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学名:Dolichos
lablab
L.)的花。7~8月间采摘未完全开发的花,迅速晒干或烘干,晒时要经常翻动,至干足为止。鲜用时随用随采。
扁豆为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达6m。茎常呈淡紫色或淡绿色,无毛或疏被柔毛。三出复叶;叶柄长4~14cm;托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柄长1.5~3.5cm,两侧小叶柄较短,长2~3mm,均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5~10cm,宽约与长相等,先端尖,基部广楔形或截形,全线,两面均被短柔毛,沿叶脉处较多,基出3主脉,侧卧羽状;侧生小叶斜卵形,两边不均等。总状花序腋生,长15~25cm,直立,花序轴较粗壮;2~4花或多花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小苞片舌状,2枚,早落;花萼宽钟状,先端5齿,上部2齿几乎完全合生,其余3齿近相等,边缘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长约2cm,旗瓣广椭圆形,先端向内微凹,翼
扁豆花瓣斜椭圆形,近基部处一侧有耳状突起,龙骨瓣舟状,弯曲几成直角;雄蕊10枚,1枚单生,其余9枚的花丝部分连合成管状,将雌蕊包被;子房线形,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先端有白色髯毛,柱头头状。荚果镰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8cm,宽1~3cm,先端较宽,顶上具一向下弯曲的喙,边缘粗糙。种子2~5颗,扁椭圆形,白色、红褐色或近黑色,长8~13mm,宽6~9mm,厚4~7mm,种脐与种脊长而隆起,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花期6~8月,果期9月。
扁豆花 ,性甘味平,
功能解暑化湿,止泻,止带,主治中暑发热,呕吐泻泄,白带增多。
扁豆花的用法用量:3~9克,鲜者加倍。
《本草便读》认为“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泻痢等证也”。《本草图经》记载,白扁豆花,晒干,研末,米汤冲服,可以治疗女子赤白带下。《岭南采药录》记载,用鲜红扁豆花捣碎成糊状,敷跌打伤处,可以去瘀生新、消肿散青黑。
1.治疗细菌性痢疾
干白扁豆花100g,制成100%煎液。口服剂量按每次每公斤体重0.5~1ml计算,每6小时1次,7天为一疗程。
2.治一切泻痢
白扁豆花正开者,择净勿洗,以滚汤焯过,和小猪脊肉一条,葱一根,胡椒七粒,酱汁拌匀,以扁豆花汁和面,包小馄饱,炙熟食之。(《必用食治方》)
3.治妇人白带量多
白扁豆花(紫者勿用)焙干为末,炒米煮饮入烧盐,空心服。(《奇效良方》)。
4.健脾止泻
扁豆花10g,陈皮
30g,加水煎,代茶饮。
5.健脾、清暑、化湿
扁豆花、白豆蔻花各9g,鲜荷叶30g,加水煎,代茶饮。
6.子宫出血、白带过多
用白扁豆花6g海螵蛸
12g,鸡冠花15g,水煎服,日一剂。
7.益气醒脾,和胃,化湿,除烦止渴
用白扁豆花15g与粳米50g,煮稀粥食用。
8.清肺、解暑
用鲜金银花、丝瓜翠皮、鲜竹叶、西瓜翠衣、鲜荷叶边各6g与鲜扁豆花1支,加清水,用文火煮5~10分钟,温饮。
9.白扁豆花熘鲜贝
此菜选用白扁豆花以及具有滋阴补肾,和胃调中的鲜贝合烹而成。其成品味鲜细嫩,清香可口,具有滋阴补肾,清暑化湿,健脾和胃的作用。
扁豆也是一味很好用的中药,也属于药食同源的食物。我们平素经常食用的是扁豆的嫩豆荚,作为蔬菜使用。老百姓都知道要留一些扁豆,逐渐变老,使扁豆荚内的豆粒逐渐长大,成熟,等豆荚干燥后摘下,取出豆粒,可以作为下一年的种子,也可以食用,也可以作为药用。
扁豆入药,味甘、性平,归脾经、胃经,气清香而不耗散,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有健脾、和中、益气、化湿、消暑之功效。主治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妇女带下过多,暑湿伤中,吐泻转筋等证。最著名的治疗慢性腹泻的方子叫做参苓白术散,其中就含有白扁豆一药。
另外扁豆中还含有血球凝集素,这是一种蛋白质类物质,可增加脱氧氦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的合成,抑制免疫反应和白细胞与淋巴细胞的移动,故能激活肿瘤病人的淋巴细胞产生淋巴毒素,对肌体细胞有非特异性的伤害作用,故有显著的消退肿瘤的作用。肿瘤患者宜常吃扁豆,有一定的辅助食疗功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