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2019-09-05 11:06:03)
标签: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分类: 中医文摘 |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恬淡虚无”四个字,实际上很好地概括了气功修炼的心理历程,下面略加诠释。
什么叫恬淡虚无?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内经知要.道生》注中说:“恬者,内无所营;淡者,外无所遂;虚无者,虚极静笃。”其实,恬淡虚无是一个并列词组,而恬淡和虚无又分别由两个并列的词所组成。这四个字都各有其特殊的内涵。
恬,恬适,内心平和,既无不好的营谋,也无非分的要求。这是从意识活动的主动性这个角度来说的。
淡,淡泊名利,对社会上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淡然待之,不为所动。这是从意识活动的被动性角度来说的。
虚,虚静。《性命圭旨》云:“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至游子·坐忘论》云:“有闻如不闻焉,有见如不见焉,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其名曰虚。”虚是指静功修炼进入意守、止念阶段出现的一种独特心态。这个阶段强调意识自控,努力排除内外刺激,做到六根清净,一念不生。这就是虚。
无,空无,无有,也即无为、无极。这是虚静心态的深层表现。致虚而至于极,守静而至于笃,于是“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常清净妙经》),便进入“恍兮惚兮”的空无境界。
这便是老子所说的“无状之状、无象之象”的无极境界,也是《坛经》所说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根”的境界。这是高层次的气功态。
“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是相对应的。“精神内守”,它包含了修炼的体操作要求和心理的发展过程。所谓“内守”,就是指在恬淡的心理基础上做到凝神止、神不外驰,让自己处于恍兮惚兮的虚无境界。这和《内经》同所说的“独立守神”的涵义一样。
为什么实现恬淡虚无的心态,便会“真气从之”呢?
《听心斋客问》说:“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位,三宫然升降,百脉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性命圭旨》说: “致虚而至于极,守静而至于笃,阴阳自然交媾。阴阳交媾而阳精产矣。”《金仙证论》说:“恍惚之时,不觉真机启动,阳物勃然而举,即此先天之气也。”
这也就是古人所常说的“心机无为,天机自转”,“身心无为而神气自然有为,全身气机活跃,经络畅通,精自化气,真气由是而生矣。”
“真气从之”和“病安从来”也是相对应的。真气产生以后便循经运行,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能使微细循环大量开放,这就大大活跃了全身气机,使各生理系统出现稳态平衡,并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不但恢复了机体的生理本能,还会激发出生理潜能。这样机体的健康质量提高了,抗病能力当然就增强了。另外,恬淡虚无的心态,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的调节功能,而中枢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可促进内分泌腺的正常活动,并有效地调动机体内部的免疫力量、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临床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可通过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对免疫器官产生激惹和支配作用,从而使抗体增多。这样看来,“真气从之”自然是“病安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