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
标签:
马鞭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驱虫止痒 |
分类: 我拍我写(中药) |
马鞭草
马鞭草(拉丁学名:Verbena officinalis L.)为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30~120厘米。茎四方形,近基部可为圆形,节和棱上有硬毛。叶片卵圆形至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5厘米,基生叶的边缘通常有粗锯齿和缺刻,茎生叶多数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两面均有硬毛,背面脉上尤多。 穗状花序顶生和腋生,细弱,结果时长达25厘米。花小,无柄,最初密集,结果时疏离;苞片稍短于花萼,具硬毛;花萼长约2毫米,有硬毛,有5脉,脉间凹穴处质薄而色淡;花冠淡紫至蓝色,长4~8毫米,外面有微毛,裂片5;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花丝短;子房无毛。果长圆形,长约2毫米,外果皮薄,成熟时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10月。




在基督教中,马鞭草被视为是神圣的花,经常被用来装饰在宗教意识的祭坛上。此外,在过去一般人认为疾病是受到魔女诅咒的时代里,它常被插在病人的床前,以解除魔咒。在古欧洲,它被视为珍贵的神圣之草,在宗教庆祝的仪式中被赋予和平的象征。
马鞭草全草供药用,味苦,性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驱虫止痒。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喉痹,淋病,经闭,症瘕,痈肿疮毒,牙疳。《本草拾遗》载其“主症癖血瘕,久疟,破血。作煎如糖,酒服”;《日华子本草》载其“通月经,治妇人血气肚胀,月候不匀”;《本草衍义补遗》载其“治金疮,行血,活血”;《生草药性备要》载其“活血通经,能去脓毒,洗痔疮毒,退上部火,理跌打”;《分类草药性》载其“去小便血淋肿痛”;《天宝本草》载其“利小便,平肝泻火。治赤疮,火眼”。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捣汁1~2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1.治疗疟疾
方法:取新鲜马鞭草60~150g(干品减半),加水浓煎成300ml左右,于发作前4小时、2小时各服1次;连服2~4日,并每次用干品全草15g(小儿酌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6日。结果:33例患者症状消失后48小时,血检疟原虫均阴转,有效率达92%。
2.治疗白喉
方法:取干马鞭草(全草)30g,浓煎成300ml左右。成人每次150ml,每日服2次;儿童8~14岁,每次100ml,每日2次,8岁以下每次50ml,每日3~4次,均连服3~5日。治疗白喉50例,全部治愈,服药后平均退热时间15.3小时,假膜消失时间2.2日,咽拭培养转阴时间2.4日,平均住院时间4.6日。
3.治疗传染性肝炎
方法:取马鞭草500g制成煎液800ml,成人40~50ml,小儿20~30ml,均每日服3次,共治疗80例。结果:77例痊愈,2例显效,无效1例。黄疸消失时间平均15日,各种消化系统症状3~12日消失,肝肿大72例于14~35日回缩,肝功能及转氨酶检查,79例在10~30日内恢复正常。住院日期平均23.6日。
4.治疗流行性感冒
方法:用马鞭草30g,青蒿、羌活各15g,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或研末加面粉做成茶剂冲服。用药后随访51例,46例痊愈,3例有效,2例无效。
5.治疗丝虫病
方法:以马鞭草为主,配合苏叶、青蒿,治疗血检阳性但无明显体征的丝虫病人81例,经过1个疗程后复查,微丝蚴阴转率达90%,45日后复查阴转率为81.4%。马鞭草30g,苏叶15g,青蒿12g,加水煮沸浓缩至50~80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1~10岁和11~15岁儿童,剂量约为成人总量的1/3和2/3,连服10日为1个疗程。服药后无严重副作用,仅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头昏、头痛、呕吐和腹痛等,可自行恢复。
6.治疗血吸虫病
有报道用马鞭草研粉或制成丸剂内服,每日3次,每次1丸(每丸含马鞭草3g),8~10日为1个疗程,治疗早、中期血吸虫病有一定疗效,部分病例大便复查阴转。
7.治卒大腹水病
鼠尾草、马鞭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更煎以粉和为丸服,如大豆大,二丸加至四五丸,禁肥肉生冷勿食(《补缺肘后方》)。
8.治乳痈肿痛
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块,擂汁服渣敷之(《卫生易简方》)
9.治疳疮
马鞭草煎水洗之(《生草药性备要》)。
10.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脓肿
马鞭草一两切碎,晒干备用,水煎服每天一剂(《全展选编·五官科》)。
用马鞭草捣汁,生饮半碗,忌触铁器,十日内愈。
12.赤白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