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子以血为本

(2017-02-13 17:18:46)
标签:

女子以血为本

分类: 中医妇科

“女子以血为本”之管见

“女子以血为本”首见于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素问·调经论》曾经记载“人之所有者,气与血尔”。按照《内经》的观点,气与血是人之所有,无论男人女人,都是气与血组成的。陈自明突然又说,女子以血为本,那么男子以什么为本呢?后代医家又写了一句话与之相对应,那就是“男子以精为本”。精也是由血化生而成。俗语讲“一滴精,十滴血”,要男人们珍惜“精”,勿要耗伤精血,耗精过多容易伤血。又转回来了,男子也是以血为本啊!问题是为什么偏偏强调 “女子以血为本”?

你能讲得通为什么吗?我又查阅了一些文献,很多后世医家都在解释为什么“女子以血为本”。有的医家讲,女子一生,经、孕、产、乳都与血有关,所以以血为本。我说,男子诸病也都和气血有关,为何不讲“男子以血为本”?男子所有者,也是“气与血尔”。

百思不得其解,困扰了许久。再换个角度思考吧!女子与男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女子与男子最大的区别就是月经,女子正常情况下,从十一二岁到五十岁,每月都来一次月经,都会出血,而且持续数日(三五天)。男子从来不会出现这样的有规律的出血现象。所以,窃以为“女子以血为本”的关键在于“血”这个字的理解,而且我认为这里的“血”应该理解为 “经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女子以血为本”的本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我们就再温习一遍中医的 “十问歌”吧!《十问歌》最早的版本是张景岳的,《十问歌》第二版的主笔换成了清代的陈修园。《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记载:“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记载:“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增加了妇人的问诊,就是“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说明了陈修园确实是一位中医临床实战大家。新中国卫生部中医司根据《中医病案书写格式与要求》通知精神,将十问歌改编为“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依然有“妇女经带病胎产”,给妇女看病无论是否看妇科病,都需要问明妇人的月经状况,经血何时初潮?每次出血的时间如何?周期规律吗?出血的量多还是少?出血的颜色如何?鲜红还是暗红?黑色还是有血块?有无痛经?等等诸般问题,都需要问明白。这些问题实际上对医生的辩证施治就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问诊可以了解女性的气血虚实状况,可以了解妇女体内的瘀血情况,可以了解女子体内的寒邪存在情况。

很多女性的疑难杂病也必须询问患者的月经情况,这对于辨证用药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譬如我曾治愈的多屁症,当时也很困惑,如何辨证论治?多屁症与月经又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还是真有关系。通过患者月经后期,甚则两月一行,可致患者气血不足。患者便秘多屁实乃气血不足、鼓动无力所致。通过大补气血之法,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多屁症消失,大便也通畅,月经周期也基本正常。还有一患者,每天午后发热,住齐鲁医院检查治疗未曾获效,来我处就诊。患者中年女性,月经不调已经很长时间,月经后期,甚则两月一行,有时还出现滴沥不尽,持续半个多月,面色萎黄不华。典型的气虚发热。通过补益气血,很快午后发热症状消失,经过过一个多月的调理,月经周期也变得正常了。还有一个阵发性室上速的患者,四十多岁女性,面色黧黑,屡治不愈。后来找到先师周次清教授。周老师翻阅前医病历,常规的治疗心悸的方子吃了很多,就是不效。老师仔细询问病情,问及月经情况,患者月经量很少,暗黑色,血块较多,两三个月一行。老师随手处了一个血府逐瘀汤,简单的几味药。当时我很纳闷不解,但后来患者复诊,说是疗效很好,服用后,月经来潮,心悸未再发作。又问老师,为何如此治疗?老师说,此方为调经而设,活血化瘀,月经就调,瘀血去,心悸就不发作。当时也不是很理解,但随着临床的经历越多,这个病例的印象就越深。写出来供大家分享。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月经对于女性健康的重要性。

女性以血为本,血的含义还不明确吗?很明确了,这里的血就是月经之血。换句话说,女子以经血为本,经血正常,女子身体就健康,经血不正常,女子身体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