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如“智普”
(2015-04-02 10:20:09)
标签:
科普智普胆固醇重金属肾毒性 |
分类: 杂谈 |
“科普”不如“智普”
——从胆固醇的摄入限量与不限谈起
近日,美国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发布了一份科学报告,这份报告对即将在2015年底发布的新一版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包括对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再设限制量,而在这之前美国膳食指南中的六项核心要点之一就是控制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少于300毫克。美国为什么放松了对胆固醇的限制?
胆固醇是人体内正常存在的,皮肤、骨骼、心脏和血液等,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含有胆固醇,只是量的多少不同。胆固醇不仅是人体的组成成分,而且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①参与细胞膜和神经纤维的组成。②合成激素的原料,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合成。③合成维生素D的原料。④促进脂肪的消化。⑤有助于血管壁的修复和保持完整。如果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偏低,血管壁会变得脆弱,有可能引起脑出血。
胆固醇有两个主要来源:①“国产”的,也就是身体内自己生产的,在肝脏合成,是人体内胆固醇的主要来源,每天大约有1000毫克;②“进口”的,就是从吃的食物中来的,每天有300~500毫克。它往哪里去?吃到体内的胆固醇一部分被吸收和利用,没有被吸收的通过粪便排出去。
一直以来,限制膳食胆固醇的摄入被认为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这是基于以往欧美等国开展的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的结果提出的。
那为什么现在放松了对胆固醇的限制?这是由于受遗传和代谢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膳食胆固醇的吸收以及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部分人胆固醇摄入量高还会反馈性抑制自身胆固醇的合成,因此胆固醇摄入量不会直接反应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日本的研究也显示胆固醇摄入量与脑中风并无关联。研究还发现,即使胆固醇摄入量达到每天768毫克,也没有发现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有关联。一项长达16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低胆固醇水平(每天150-200毫克)的人群心脏病死亡人数是高胆固醇水平(>300mg)的两倍。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不应过分限制或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
我国2000年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中对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的推荐值是每天小于300毫克。在2013年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中提出,每天从膳食中摄入的胆固醇为300-500毫克,对胆固醇的限制也有所降低。
哪些食物中的胆固醇含量比较高?①猪脑、羊脑:每 100克中含胆固醇在2000毫克以上。②动物的内脏:肝、肾、肺、心、舌、肚、大肠,蟹黄、鱼籽、墨斗鱼。③肥肉:猪、羊、牛、鸡、鸭等动物性食物的肥肉中。
先是限制限制胆固醇摄入,后来又放开了,不限制了,可以随便摄入了,而且怎么说都有道理。关键是发达的美国人、科学发达水平领先于世界的美国人说的,谁人敢不信呢?不信就是不科学,就是不正确。结果中国人的膳食指南中也就借鉴过来。导致了一批善吃卤水下货的中国人胆战心惊,吃吧,美国人说啦,容易得高脂血症,不吃吧,馋得慌。还有些人,吃鸡蛋不吃鸡蛋黄,认为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多么可笑啊!其实,作为膳食指南来讲,只是个指南,虽然是通过科学研究得来的结果,这个结果有时也是不正确的。盲目的相信科学结果,就是迷信!科学和迷信只有一步之遥!须知,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与代谢、对胆固醇的需求不可能千篇一律,是有个体差异的,张三摄入的胆固醇多,并不一定患有高胆固醇血症,李四摄入很少,却患上了高胆固醇血症!所有人都按你那个量摄入是不科学的。就说卤水下货吧,有的人喜欢吃,有的人见了就恶心,根据个人的喜好而选择吧,喜欢吃就吃点,不喜欢吃就不吃。喜欢吃的也要讲究个“度”,也就是中国人的中庸,不要太过了,中医讲:“过与不及皆为病。”
昨天电视台又请我谈谈重金属对肾脏的危害与毒性。据说最近一篇文章说瑞典人还是瑞士人不吃蘑菇等菌类,认为蘑菇能够聚集重金属,人类吃了蘑菇以后,重金属就会蓄积在体内,产生肾毒性。我想,这也是健康谣言。蘑菇的养殖过程中很少接触重金属,不知道“蘑菇含有较多的重金属”的结论是如何得来的?很多百姓不会追问为什么,就相信这些谣言。认为外国人说的就是科学的,错了!外国人说错的结论多了。
我想,我们现在都在高调搞“科普”,普及科学知识。其实,科学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不如普及科学方法、科学思维,让人们能够开动大脑,辨识真伪、对错。这是我又想起了中国著名的出版人——张元济先生,他说,出版的作用就是“开启民智”。开启民智更重要,使人智慧起来比科学普及还重要。窃以为“智普”比“科普”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