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1860—1933),盐山县张边务村人,字寿甫。张锡纯两次参加秋试不中,遂放弃功名,转而投身祖业——行医。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聘张锡纯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任军医正期间,张锡纯曾随军至武汉,后辗转于大名、广平、邯郸、邢台、德州等地,颇受一些军政要人重视。1918年,张锡纯在沈阳设立了我国第一所中医院——立达医院。张锡纯开创的中医方面的“第一”不止于此,在配药时,他是把中医和西医运用到同一方剂的第一人,且颇有成就,所以,说他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标志性人物一点都不为过。
《医学衷中参西录》,寥寥七字的书名,却包含了近百万字的内容,是张锡纯一生的心血,也是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接触西学之后,张锡纯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张锡纯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1918年,著作首次印刷出版,出版后迅速脱销,次年春天再版。1924年,张锡纯自费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三、四期,医界竞相购买,先后共印四版。1928至1933年的最后5年中,张锡纯的学术和事业达到高峰。他先是印行《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应诊的同时传播学术。次年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再版,共5次印刷才满足了市场需求。1931年,张锡纯又出版该书第六期,共两次印刷。数年中,《医学衷中参西录》共印刷150多万册,这种“火”的程度为近代任何一家之言的医著所不及。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百万字,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其中,张锡纯自拟方药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间验方约200首,重要医论百余处,涉及中西医基础和临床大部分内容,几乎无一方、一药、一法、一论不结合临床治验进行说明,因此,张锡纯被尊称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精通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其中创造性的成就有六方面。即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热病、创用了急救回生丹等。研制方剂时,张锡纯都是先在自己身上试验药效,然后才用于病人,即便是有致命危险的药方也是一样。
张锡纯为人忠厚,医德高尚。他在自序中说道:“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为济世活人,张锡纯行医不计私利,在他行医的鼎盛时期,家乡盐山、黄骅一带霍乱流行,为了救人,张锡纯配制中药,免费为穷苦的病人发放,在百姓当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虽然当时流传“医不叩门”之说,可张锡纯并不理会,遇到疑难杂症,他都会连夜思考查阅,一旦有了新的发现,即使是半夜,他也会赶忙赶到患者家里为其诊治。如果遇到治不好的病例,他也不会轻言放弃。在医界,张锡纯只要有心得发现,必定会向公众公布。他刊印的书籍有赠送惯例,虽然印刷次数不少,但很难盈利。他不置产业,日常收入也就能维持生计。1913年,黄河泛滥,一个灾区的孤儿流浪到大名,快要饿死,张锡纯看见后,把他收为义子,取名张俊升,一直供他到成家立业。后来,张锡纯查到,张俊升的家在河南滑县,姓卢,就赶紧给他改名卢俊升,一时传为美谈。
张锡纯一生的处事以“志诚”为座右铭,他的书屋名为“志诚堂”。 除了行医著书,张锡纯一生收了很多学生,他治学严谨、桃李遍天下,从这方面讲,张锡纯也是一位杰出的医学教育家,他所培养的学生有隆昌周禹锡,如皋陈爱棠、李慰农,通县高砚樵,祁阳王攻酲,深县张方舆,天津孙玉泉、李宝和,辽宁仲晓秋等,均为一方名医。为迅速培养高水平的中西医汇通人才,他不顾73岁高龄,于1933年春创办四年制函授学院,亲自修订讲义,并且讲学,终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
闲暇的时候,张锡纯喜欢吟诗作赋,著有诗作《种菊轩诗草》,曾附编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六期,所以,他也是个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