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对待中药注射剂

(2013-03-19 11:50:53)
标签:

中药注射剂

安全性

健康

分类: 杂谈

如何对待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是严重不良反应“重灾区”

本报讯(记者乔宁)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了201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20余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4万份,占报告总数的20%

报告显示,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81.6%,中药占17.1%,生物制品占1.3%。在化学药中,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达48万份,占48.8%

国家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颜敏介绍,抗感染药病例报告占总报告的40.2%,同比下降4.7%,反映出其使用得到了初步控制;抗感染药中,报告数量排名首位的是头孢菌素,严重不良反应以过敏为主,建议生产企业开展研究;中西药复方制剂易被患者当作纯中药制剂使用,临床使用应注意该类药物的潜在风险。

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共收到14个大类中药注射剂报告10.3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5500余例次,占比为5.3%。监测网收到的所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排名前20位的中成药均为中药注射剂,排名前5位的品种依次为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丹参注射剂。

颜敏说,2012年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同比增长58.2%,高于不良反应总体报告增长率;严重报告同比增长37.2%,低于总体严重报告增长率。统计数据显示,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现象较为普遍,有可能增加安全风险,临床使用应谨慎联合用药。(摘自于《健康报》2013-3-18二版)

中药汤剂味苦而涩,熬制麻烦,许多人为此头痛不已。中医界人士也普遍认为这是中医的弱点,需要改正。在西风东渐的情况下,耳闻目染,感觉西医的静脉输液很好,既干净,有没有喝药时的痛苦。许多中医有志之士,积极的采用“拿来主义”,学习西药的制药技术,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制成中药注射剂,给人类使用。这绝对是中医发展史上伟大创新、伟大发明。几千年来,传统的中医都是采用膏丹丸散、针灸推拿、导引吐纳等治病,用药方式除了口服,就是贴敷,当然还有搐鼻,灌肠、舌下含服等,中医的前辈们从来没有想过(连想都不敢想)采用把中药直接灌到血管中去治病。这是由中医的理论决定的。中医治病主要靠中药。中药是尝出来的,不是化验出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尝的过程首先感觉到的是气味,也就是四气五味,寒热温凉,酸辣苦咸甜,然后在临床中使用,逐渐总结出各自的功效,进而总结出功效与药物的气味之间的规律,譬如,苦能清热解毒,甜能补益,辣能开窍疏通等等。你把这酸甜苦辣咸都灌到血管中去,不通过口腔的感觉、胃肠的反应,就能治病?我看很难。当然,也能开发出有效的药物,譬如青蒿素等,确实从中找到了准确的化学单体,而且经过动物实验证实其确切的疗效,但青蒿素已经不属于中药了,完全可以不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用药,只要诊断为疟疾,就可以使用,地地道道的西药了!中医们也不要拿着青蒿素往自己脸上贴金了!

无论创新的初衷如何,但现在的临床实践已经充分证实了中药注射剂是最不安全的药品,尤其是在主要成分不明确、不能提取单体的中药注射剂,更是不安全。实践已经证明了中药注射剂副作用太大,如果其疗效还能可以被其他药物所替代的话,那就尽量减少其使用。不要固执的追求中医治愈率而大量的使用中药注射剂。发展中医药还是要从中药汤剂下功夫,从传统的剂型与治法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辨证论治水平、用药水平、治疗水平,这样才能发挥中医的特色!当然,也更需要创新,但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应该为提高临床疗效而创新。另外,创新就意味着失败,还需要有知错而改的精神,其实这更可贵,更实事求是。不像有些专家,中药注射剂都头撞南墙、头破血流了,还不认错,更不改错、继续撞墙!

中国自古就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药不苦口,岂能治病?要相信中医、享受中医的安全无毒、绿色有机环保,就必须不怕良药苦口。

就用药渠道的安全性来讲,连西医也认为,口服用药最安全,其次是肌内注射,再次为静脉注射。舌下含服、头皮吸收、直肠用药也是比较安全的。不知道中医们为什么非要把最不安全的用药方式借鉴过来为我所用呢?难道非要取人之短、抹黑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