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主神明又一佐证

(2012-01-30 22:42:02)
标签:

心主神明

心脏移植

性情改变

健康

分类: 医案医话

“心主神明”又一佐证!

 

 

博主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是《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一段话,从神明、谋虑、决断、喜乐这几个词来看,都属于思考、决断、情感这方面的内容,从现代人解剖学来看,这些都属于大脑的功能范畴,但在我国古代对人体的认识来看,这些都属于心的功能,虽然有些分散给了肝、胆、膻中,但又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我国古人历来都认为心主神明,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就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我们老家的方言俚语中,在表扬一个小孩学习东西快、学习好、聪明时,常说“这孩子真心灵”,用现在语言来讲,就是脑子好用,但是人们还常说心灵,就是记忆好、思考能力强。其实,还有一个词,也是现在一门学科——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诸如以上列举的心理活动,我们都会认为是大脑的功能,为何翻译成心理学?由此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心主神明还是有所继承。中医界曾经出现过“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之争,其实这种争论很是无聊,心主神明无疑是正确的,凡是认为脑主神明者,无非是受到现代解剖学的影响而已,而现代解剖学对脑及其功能、对心及其功能的认识都是管窥之见,并不是终极真理,并不一定是准确的。随着人类技术活动的进步,将会更好地解开人体的神秘面纱!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心脏真的有记忆?》(见于参考消息2012.1.30,7版,科技前沿)是对中医“心主神明”一个很好的诠释!

 

接受心脏移植术者性情大变

【西班牙《万象》月刊1月号文章】题:我们用心记忆?

1984年完成西班牙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的心脏外科专家何塞普卡拉尔普斯曾说过,“心脏是人体内最具魅力、最迷人的器官”。他还提出了一项轰动医学界的革命性理论:心脏很可能拥有自己的感觉和情感,并能通过大脑传导这些信息。心脏周围细胞中含有的电子或许会产生多种电波,能够保存记忆或传播心脏的认识。

这令人不禁想起,这个器官可能还有很多未被发现的惊人之处。其中之一是,谁又能知道,心脏中的神经元,除了控制心脏收缩,是否还有其他功能?是否有很多东西心脏知道,我们却一无所知?

作为证据,卡拉尔普斯列举了多个患者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性情大变的例子,而且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性格都变得与捐献者类似。“我能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细胞拥有一种能力,使人们能够通过感知能力发觉捐献者储存在捐献组织内的个人记忆。其他内容则纯属猜测,”卡拉尔普斯说。

这个或许会被大多数科学家在第一时间否决的话题,最早由1988年接受心肺移植手术的美国人克莱尔西尔维亚提起。她在自传中描述了手术后自己的爱好、姿势和性格的男性化转变。于是,许多受到鼓舞的器官移植者,在大学教授和心理学家的指导下,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交给了这些神经元。

夏威夷大学神经心理学家保罗皮尔索尔对调查此类事件非常热衷。据他了解,有一个接受自杀者捐献心脏的美国人,在13年后以相同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例子。经过调查,皮尔索尔发现,这个人曾前往捐献者家中表示感谢,但后来实在不堪其遗孀纠缠,最终选择自杀。

皮尔索尔还搜集了20多年来大量关于器官移植者感受的资料。其中包括:

1.      18岁的保罗因事故去世后,父亲发现了儿子写下的一本诗集。据接收保罗心脏的丹妮尔说,当别人给她看照片时,她能认出保罗。同样18岁的丹妮尔还说,当听到保罗的诗后,她能立刻背诵出来。

2.      16个月大的杰里天折后,7个月大的卡特接收了他的心脏。据杰里的母亲讲,第一次见面时,卡特像杰里一样主动上来跟她碰了碰鼻子。杰里的母亲说:“当他抱我时,感觉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3.      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一年后,马里奥走进了波士顿一家教堂。这是他第一次来这里,却有很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又来了三次。他最终认定这就是捐献者生前常来的教堂。

4.      一位受捐献者的母亲说,儿子在手术后说的第一个词是一个他此前完全不认识的词。捐献者的遗孀得知这件事后说,这是过去她与丈夫常用的口头禅之一。

5.      一位年轻的男同性恋艺术家因遭遇抢劫,背部中弹身亡。他的心脏被移植给了一位45岁的女性。后者在手术后开始出现同性恋的想法,并且后背同一部位经常会感到疼痛。

器官移植专家拉斐尔马特桑斯对这些故事进行了严肃的分析。他认为,鉴于器官移植的敏感性,任何例子都不能轻易下结论。从科学角度看,讲述者影射的意思似乎并不能成立。面对器官移植,患者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经常会带有演绎色彩,而当涉及心脏时,相关人员更容易受到情绪左右,“因此感到自己儿子的心脏在别人的体内跳动是很正常的反应”。

马特桑斯指出,美国的法律为受捐献者获知捐献者的身份提供了便利。而在西班牙和其他许多国家,由于法律禁止泄露捐献者和受捐献者的身份,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马特桑斯的判断很简单,移植器官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任何记忆。不应忘记,移植手术是在捐献者已经脑死亡而器官尚未失去活性时进行的,神经元在脱离神经系统的情况下保存记忆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